在1980年代,美国正处于多元文化变化和政治斗争的十字路口,而艾滋病大流行在当时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议题之一。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于1981年至1989年间担任美国总统,其政府对于艾滋病的应对不仅影响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也对美国的政治背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有历史学者和公共卫生专家认为,里根政府的回应不仅受到政治利益的驱动,还受到社会对于性别和性取向的偏见影响。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能够虚弱或摧毁人体免疫系统。
自1981年首次被医疗界确认以来,艾滋病便逐渐成为聚焦的议题。最初在洛杉矶和纽约的男同性恋者中骤然出现的多起不寻常感染,引发了人们对此次新疾病的关注。专家当时称之为“与同性恋有关的免疫缺陷疾病”(GRID),这个名词直指其主要受影响者群体,使得社会对这一疾病的看法充满了污名和歧视。
当时的社会观念普遍认为艾滋病是“同性恋瘟疫”,而许多社会保守派甚至将其视为道德失败的结果。
在1981年里根当选总统后,政府对于艾滋病的反应却迟迟未见行动。直到1985年,里根才首次公开提到艾滋病,这一行为被广泛解读为对大量感染者的漠视。在198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确认艾滋病已成为流行病的时候,里根政府显然仍未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虽然公共卫生领导者呼吁加大对艾滋病的资金投入,但政府仍然持续削减公共卫生预算,未能有效应对这场危机。
1985年著名影星洛克·哈德森(Rock Hudson)因艾滋病去世,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对艾滋病的热烈讨论。哈德森的死被视为一个转折点,促使政府开始关注艾滋病问题。尽管总统在此事件后才开始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但仍然被批评为反应迟缓且范围不够广泛。
此外,许多评论者认为里根政府的无视行为受到了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的驱使,这更是在当时的保守主义背景下尤为突出。艾滋病的受害者群体中,男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受侵害最为严重,这在社会眼中进一步强化了所谓的“道德感”。
许多社会保守派认为,对于艾滋病的反应应以同性恋的道德失败为中心进行规范。
在1986年,外科医生C. Everett Koop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仍未获得政府的充分重视,艾滋病在美国的传播仍在持续。尽管在1988年成立的沃特金斯委员会提供了遏制艾滋病扩散的政策建议,但这些措施多被认为为时已晚,无法挽回已经丢失的生命。
在1984年总统选举中,里根能够成功连任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获得了大量保守基督教选民的支持,而这些选民多数持有对同性恋者的偏见。在选举期间,无论是候选人还是媒体都并未积极关注艾滋病问题,这种沉默进一步反映了社会对于该疾病的无视和轻视。
艾滋病的大流行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对于性别和性取向的看法。
回顾1980年代美国政府在艾滋病危机中的表现,无法不令人质疑:在这些政策背后,究竟有哪些未被揭示的动机和社会预设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