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制造的最新挑战中,10nm 和 7nm 制程技术逐渐成为核心议题。随着技术进步,对晶片上特征尺寸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单一曝光的光刻技术已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多重图案化技术应运而生,以增强特征密度,提升制造精度。
多重图案化是增强光刻技术分辨率的一种必需方案,特别是在10nm及7nm制程中。
随着尺寸的缩小,特征间距(pitch)至关重要。当特征间距低于光学投影系统的解析度限制时,单次的光刻曝光将无法产生足够的精细特征。这时,便需要使用额外的曝光或借助侧壁蚀刻定义图案。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尤其是在EUV(极紫外线)光刻技术中,20nm的线宽仍需透过双重图案化来达成。
当进行密集的二维图案设计时,角落和弯道存在显著的圆角现象,这一现象限制了特征的细致度。因此,线的图案首先被定义,然后再进行必要的切割,这无疑需要额外的曝光。这样的需求促进了多重图案化技术的发展。
线条的圆角问题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取舍,即线条宽度(即线条尖端的宽度)与相对尖端之间的间隙。当线宽缩小至某个临界点时,尖端的半径也会随之缩小,而这会引致相对尖端间隙的增大。这意味着对于先进制程,仅为了兼容性,需要使用额外的切割掩模。
当设计的图案包含接近解析度极限的特征时,不同的排列会要求使用特定的照明来打印这些特征。例如,水平密集线需要北南极化光,而垂直线则需东西极化光,这就无可避免地要求多次曝光。这在高速记忆体的设计中尤其常见,因为记忆体阵列且其周边电路需要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曝光。
孔阵列的设计中,当半间距小于0.6λ/NA时,不同类型的照明更是必不可少。正规的阵列需要Quasar照明,而对于旋转了45度的阵列,便需要C-quad照明。这些不同的需求使得条件的设计变得更加复杂。
在双束干涉图案中,小的偏差和break会出现于大图案中,这也要求进行额外的掩膜曝光以充分确保图案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这样的技术要求保持高效的成像质量,并避免因不完整的图案造成的扩散及劣化。
最早实施多重图案化的例子是线切割,这在Intel的45nm节点中首次引入。当线条与特征尺寸接近时,施加的第二掩膜用来切割先前掩膜定义的线条。这并不直接增加特征密度,但却能定义更小的特征,最终推动制程的进步。
面对迅速缩小的技术需求,多重图案化技术展示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制程如何更好地平衡成本与性能,以及如何应对技术快速变化带来的挑战,仍然是行业需要持续思考的重大问题。你认为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还能有哪些创新方案出现,来解决这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