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全球公众健康的重大挑战,造成的死亡率极高。然而,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有机会利用低体温疗法来改善这些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这种被称为「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的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低体温疗法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降低患者的体温来减少脑部的代谢需求,从而降低缺氧造成的脑部损伤。研究表明,每降低一度摄氏的体温,细胞的代谢率就会下降5%到7%。这能够有效防止因为氧气不足导致的细胞死亡,并促进恢复。
不仅如此,降低体温还能减少神经传递物质如谷氨酸的产生,并减少自由基的生成,这些都是造成脑部损伤的重要因素。
根据2013年的国际心脏复苏指导方针,心脏骤停患者在复苏后应考虑使用低体温疗法。研究指出,将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2至34摄氏度之间,能显著提高生存率及脑功能,尤其对于那些在心脏骤停后未能恢复意识的患者。
一项Cochrane综述发现,将体温降至33°C左右,能够将脑部损伤的风险下降40%。这是因为冷却可以预防在心脏骤停后常见的发热现象,这是造成后续损伤的一大因素。
现在医疗界有多种方法来实施低体温疗法,包括冷却毯、冷却帽和冷却导管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依医疗环境及患者状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例如,冷却导管通过循环冷却的生理盐水来降低患者的体温,这种方法能较快速地达到目标温度,而不会影响其他医疗程序的进行。
尽管低体温疗法的益处显而易见,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包括感染、出血及电解质不平衡等。在进行低体温疗法的过程中,医疗团队必须密切监测病患状况,以减少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随着技术的进步,低体温疗法的应用将不再局限于心脏骤停。未来,我们期待它在其他医疗领域,特别是在创伤性脑损伤及中风等方面的有效性能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不过,就目前而言,低体温疗法已经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展现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