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又称为鸟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影响鸟类,但有时也会波及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类。禽流感的主要宿主是野生水鸟,而这种病原体在许多鸟类族群中是地方性流行的。禽流感的症状依据其病毒的亚型以及受影响的鸟类或哺乳类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根据病毒对家禽影响的严重程度,禽流感病毒可分为低病原性禽流感(LPAI)和高病原性禽流感(HPAI)。对于鸡只而言,LPAI会显示出轻微的症状或无症状,而HPAI则可以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和突然死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种特别具侵略性的亚型——H5N1(A/H5N1),潜在的威胁巨大,已经对家禽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随着H5N1的扩散,据估计已有五亿只农场禽类被屠杀,以遏制该病毒蔓延。这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存在,不仅对农业造成威胁,还引发了人类健康的担忧,因为长时间的密切接触感染的鸟类可以导致人类感染禽流感。
自1981年起,为了评估禽流感的影响,全球建立了一套分类系统。该系统将禽流感亚型分为高病原性和低病原性,这一分类是根据特定病毒对鸡只的致死率来确定的。然而,对于其他物种来说,这一分类无法确保能准确预测感染后所产生的症状。
WHA(World Health Assembly)自2006年以来要求所有LPAI H5和H7的检测必须报告,因为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突变为高病原性流感病毒。
禽流感的病因是甲型流感病毒。这种类型的病毒具有一个由负义单链RNA组成的基因组,并含有11个病毒基因。该病毒的粒子大小为80到120纳米,呈椭圆或丝形。证据显示,该病毒在水体环境中能存活很长时间,并且可以耐受长期冷冻。
H5N1首次在1959年的一个小规模禽类疫情中被报导,随后该病原体在全球的家禽及野禽中持续扩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自2003年至2024年11月间,全球已报告948例确认的H5N1病例,死亡464例。尽管如此,许多轻微症状的病例可能未被确诊。
人类感染H5N1的症状范围从轻微到严重,并且截至目前,尚无持续人传人的病例被发现。
对于家禽而言,针对特定的HPAI流感亚型是可以进行疫苗接种的,然而,需辅以监测、早期侦测及生物安全等其他控制措施。针对H5N1及H7N9亚型,已有多种“候选疫苗”在研发中,若出现疫情将能迅速进行测试、许可及生产。
禽流感病毒的突变率相对较高,这使得H5N1和H7N9的共存更加令人担忧。这种情况下,病毒可能因此获得新的特性,甚至具备感染人类的能力。至今,H5N1与H7N9仍被认为是最具灾害性风险的亚型,其中H7N9在家禽市场的流行,以及其潜在的交叉传播风险,对公共健康构成了持续威胁。
全球监测机构如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GISRS)正不断追踪流感的扩散,以便为国际社会制定完备的控制政策。随着流感病毒变异的持续存在,我们不禁要思考,在未来的防控中,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潜在的危险疫病扩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