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医疗和心理健康模式中,问题解决往往是核心焦点。然而,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发现,当面对创伤和暴力经历的患者时,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你有什么问题?」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治疗并增强患者的治愈能力。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理解患者的背景,逆转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创伤知识护理(Trauma-Informed Care, TIC)强调从患者的经历出发,理解创伤的影响。这种模式不仅涉及对于生理上的创伤,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影响。患者在被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时,往往会感觉到自己的经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更深层次的情感链结在一起。
创伤的影响可以深远且复杂,涉及到人类的思维、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当专业人员开始注重患者的过去经历,它不仅促进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增强了医疗提供者的同理心和支持能力。这是因为专业人员认识到,患者可能正面临一种深层的、不断重现的危险感,而这种危险感应该优先受到重视。
一种创伤知识的视角让医疗者可以了解这些行为不仅是表现出的问题,而是生存策略的反应。
如研究所示,采取创伤知识护理的方法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得以应用,包括精神健康、法律、教育等领域。 TIC的五个核心原则之一是安全,这强调了在任何治疗环境中,患者首先需要感受到安全和信任,才能打开心扉,让治疗发挥最大的效果。
根据美国物质滥用与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局(SAMHSA)的定义,创伤知识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理解「创伤的三个E」:事件(Event)、事件的经验(Experience)和影响( Effect)。这意味着,当前的情况不仅受最近事件的影响,还与之前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
当一名医疗提供者询问「你有什么问题?」时,他们其实是在试图切入表面,华丽的治疗和标签患者。但如果他们反过来询问「你的故事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这时,患者得到了开启自我表达的机会,从而促进了一种更加深入的疗愈过程。
这种对患者过去经历的高度重视,能够通过创造安全的环境来促进信任,进而增强治疗的效果。
不少研究均表明,患者在接受支持时,若能感受到医疗提供者的诚意和理解,他们更容易与其建立稳固的关系,并在这样的关系中获得重建自我的力量。这不仅是因为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还因为这样的互动动态能够帮助患者更深入地了解自身的行为和感受。
「发生了什么事?」这个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对于痛苦经历的对话,也是在疗愈过程中重构自我身份的重要一环。透过这样的提问,患者可以得到识别自身经历的机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重建对自我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连结和调整与他人的互动模式。
因此,我们须要问自己:在面对他人的痛苦之时,我们是否也能透过更深层的提问,促进更有意义的交流与理解,进而推动他们的治疗旅程?
作为医疗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除了要学会去聆听,还要学会如何提出合适的问题,让患者感受到安全、被重视,并愿意分享他们的故事。透过这样的创伤知识护理模式,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服务患者,还能使这些经历成为治疗的开端。究竟我们能否在每一次的对话中,选择另一种方式来理解和支持那些面对创伤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