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療影像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銳利的3D影像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診斷和治療計畫中,而傳統的2D影像在一些關鍵領域開始顯得捉襟見肘。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便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影像技術。CBCT以其獨特的圓錐形X射線技術,為口腔和頜面放射學、耳鼻喉科及其他醫療領域提供了更為精確和詳細的三維影像資料。
CBCT已被認為是口腔和頜面區域成像的金標準。
CBCT技術來源於1990年代末,兩位醫生——來自日本的Yoshinori Arai和來自意大利的Piero Mozzo,各自獨立開發了這項技術。1996年,第一台商用CBCT設備NewTom 9000在歐洲市場推出,2001年進入美國市場。此後,CBCT便逐漸被廣泛應用於牙科手術、牙根管治療及牙套護理等更多的領域。
CBCT掃描器繞著患者的頭部旋轉,獲取多達600張不同的影像。
在牙科領域,CBCT的獨特優勢在於能揭示傳統2D影像無法清晰顯示的根管解剖特徵。根據美國牙髓學會的資料,CBCT生成的三維影像能增強診斷精度並影響治療方案,這使得CBCT的使用變得不可或缺。
CBCT掃描儀提供無失真的四肢影像,特別是在足部及踝部的負重影像方面,大幅提高了診斷和手術計畫的準確性。這種技術被稱為WBCT(Weight Bearing CT),可以結合三維影像和負重信息,對診斷至關重要。
CBCT在介入放射學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影像指導中的精確度,還能大幅減少患者的輻射暴露。即便在快速進行的程序中,CBCT依然能提供真實時間的影像,顯著提高了諸如腫瘤切除及其他醫療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介入放射學中,CBCT的使用能夠提高診療操作的成功率。
與傳統2D影像相比,CBCT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立體視覺,CBCT能提供三維結構的詳細視圖,幫助醫生更清楚地了解解剖情況。在牙科等領域,這一點尤為重要;其二是準確度,CBCT影像能揭示不易被2D影像發現的病變或瑕疵。此外,CBCT的掃描時間更短,患者的輻射暴露量相對低於傳統CT。
從數據收集到影像重建,CBCT的處理速度明顯快於傳統CT。
雖然CBCT在多個應用領域表現不凡,但其技術仍面臨一定挑戰,包括影像質量及影像重建的時間問題。在介入放射學,CBCT仍需克服運動伪影和輻射散射對影像質量的影響。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可能會逐步得到解決。研究者正在探索新的算法,期望能提升影像的清晰度與精確度。
隨著CBCT技術的進步,加之其在臨床應用中的優勢,醫療界對這項技術的前景充滿期待。在未來的發展中,CBCT是否會成為各領域醫療影像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