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放電是一種通過電流通過氣體而形成的等離子體,這一過程常在低壓的環境中發生,並且經由施加兩極之間的電壓來實現。當電壓超過某一特定值時,氣體分子開始離子化,從而產生一種持續的電弧,並且透過光線釋放能量,形成五顏六色的光芒。
不同的氣體會產生不同顏色的光,例如,氖氣會發出紅色,而氬氣則有可能呈現出藍色。
這樣的現象不僅在霓虹燈中得到應用,在冷陰極萃光燈和化 plasma 顯示器等設備中也隨處可見。發光放電的研究不僅限於光的發射,它同時也涉及到對氣體原子間相互作用的分析。因此,在等離子體物理學和分析化學中,發光放電的應用愈來愈受到重視。
在氣體中,電流的導通需要帶電的載流子,這些載流子可以是電子或離子。這些載流子來自於氣體分子的離子化過程。發光放電的電流流動介於無光放電和弧放電之間。
在黑暗放電中,氣體只是由於輻射源創造了離子,但在發光放電中,載流子的生成達到一個自我維持的程度。
在發光放電中,被釋放的電子能夠在碰撞中釋放更多的電子,形成就如"湯斯頓雪崩"的過程,這使得光的產生更加明亮。而在弧放電中,電子的釋放主要依賴熱致發射和電場發射,且氣體的離子化則是由於熱量的引起。
在發光放電中,氣體分子在電子的碰撞下會被激發,輯釋放出光子,這就是觀察到的光源。光的顏色與氣體的種類密切相關,而透過光譜分析,可以獲得關於氣體中原子的資訊。
每當原子失去能量時,會通過輻射釋放光子。這對於元素分析非常重要。
在分析化學的應用中,發光放電能夠分析固體、液體及氣體的元素成分。尤其在固體分析中,樣品可以作為電極,通過離子和原子與樣品表面的碰撞來進行膺品。
膺品後的原子可以通過原子發射或質譜技術來檢測,這種方法的靈敏度可達到下至 sub-ppb 的範圍。
膺品分析不僅可以進行邊際分析,也能進行深度分析,這能夠跟踪樣品在不同深度的成分。透過嚴格控制操作參數,可以達到納米級的深度解析力。
在20世紀中葉,發光放電得以用於電壓調節,之前常用的方式是依賴於眾多的規管管。隨著固態元件的發展,這一技術逐漸被取代,但它的原理依然對後來的技術有著重要的影響。
不久前,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個利用發光放電的微流體晶片,該晶片能夠找到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這樣的創新未來可能將光電技術在計算和通信領域中發揮更多的潛力。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光放電的應用範疇將會繼續擴展,我們能否預見它在即將到來的科技革命中會擔當什麼樣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