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4年,理查德·普雷斯頓撰寫的非小說驚悚作品《熱區》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書中深入探討了病毒性出血熱的來源與事件,特別是伊波拉病毒與馬爾堡病毒的威脅。透過查爾斯·莫內的故事,這本書揭開了一場與致命病毒的對抗以及人類為何處於這場危機的核心。
「當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時,請準備好面對恐懼的本質與它的影響。」
書中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魔影摩根山」,這裡涉及了外來病原體對人類的威脅及其歷史。查爾斯·莫內這位人物(化名)可能是在前往肯尼亞的基圖姆洞穴時感染了馬爾堡病毒。隨著病情的惡化,從最初的頭痛和背痛,最終內臟衰竭並在內羅畢醫院的候診室中大出血,讓人感到不寒而慄。
書中還描繪了在治療莫內時受到感染的年輕醫生南希·賈克斯的故事,並詳細介紹了病毒與生物安全級別的流程。如同在波及過的回顧中,普雷斯頓也回顧了伊波拉病毒疫情造成的後果。
「病毒是無形的,但對人類的威脅卻是明確而具毀滅性的。」
隨著書籍深入,「猴子之家」部分描述了在維吉尼亞州雷斯頓發現的雷斯頓病毒,並隨之而來的美國陸軍醫學研究所及疾病控制中心的行動。經過幾週的觀察,當29隻猴子死亡後,獸醫丹·達爾加德發現了奇怪的情況,並將樣本送往專家分析。此時在顯微鏡下出現的長鏈狀病毒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最終確定它是致命的伊波拉病毒。
在「壓制行動」中,普雷斯頓詳述了這場疫情雖然不會對人類造成威脅,卻展示了病毒空氣傳播的潛力,這亦是伊波拉病毒的近親。當然,這場閱讀之旅並不僅限於此,讀者也會跟隨作者再訪基圖姆洞穴,探索這裡的動植物及疑似的病毒宿主。
「或許,我們無法控制自然界的所有秘密,但它卻隨時可能現身於我們的生活中。」
在基圖姆洞穴的訪問中,普雷斯頓身穿防護衣,進入這個濕潤的環境中,探索被認為是伊波拉自然宿主的蝙蝠。非洲大陸的潛在危險隨時可能擴散至全球,讓人不禁想問:人類是否已經做好面對這些潛在的疫病的準備?
回顧書籍對大眾的反應,《熱區》影響了世人對新興病毒的認知,並促使全球公共衛生機構及時加強了防範措施。即便後來受到了批評,指責普雷斯頓作品誇大了一些細節,但又掩蓋不了其所帶來的警醒意義。
「恐懼的力量往往比任何病毒更為浩大。」
許多評價將《熱區》視為一部將公共健康與國家安全連結起來的著作,並促進了對新興傳染病的監控與研究。許多國家因此提高了警覺,對進入境內的旅客進行更嚴格的健康檢查,並進行必要的隔離措施。
最終,普雷斯頓的作品不僅是對病毒的揭秘,也是對人類面對未知恐懼的深刻反思。昔日的情景是否真的可以警醒當今的我們行事謹慎?隨著新病毒的持續襲來,我們能否找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