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是一個與無序、隨機性或不確定性最常相關的科學概念。這個詞和概念被應用於各個領域,從最早被認知的經典熱力學,到統計物理學對於自然微觀描述的探討,甚至延伸到信息理論的基本原則。熵在化學、物理、生命科學、宇宙學、經濟學、社會學、氣象學和信息系統的傳輸等多個領域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核心,該定律指出,孤立系統在自發演化下的熵不可能隨時間減少。
熵的概念最早由蘇格蘭科學家威廉·蘭金於1850年提出,他稱之為「熱力學函數」或「熱量潛能」。在1865年,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一位熱力學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對熵進行了定義,認為它是無窮小熱量與瞬時溫度的商。他最初將熵稱作「變換內容」,而後從希臘語衍生出「熵」這個詞。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波茨曼進一步將熵解釋為系統中單個原子和分子的可能微觀排列或狀態的度量。由此,他引入了統計無序和概率分佈的概念,讓熵的理解進入一個新的領域,稱為統計力學。
法國數學家拉薩爾·卡諾在1803年的論文中,闡述了任何機器中移動部件的加速和衝擊代表有用能量的損失。隨後,在1824年,卡諾的兒子薩迪·卡諾發表了一篇名為《火的動力反思》的論文,提出在所有熱機中,當「熱量」經過溫差時,工作的動力可以通過其下降從熱體到冷體的行為來產生。這是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早期見解。
克勞修斯發現,隨著蒸汽從進口到排氣的過程中,非可用能量增加,這是他對熵的定義的基礎。
克勞修斯於1865年首次使用熵這個詞來描述系統配置依賴的量的微分,他將此與轉變的希臘詞聯繫起來。他喜好使用古老語言來命名重要的科學量,以便不同語言的理解一致。他指出,熵與能量在物理意義上非常相似,這使得這個詞在科學界具有了重要的意義。
熵的概念可以通過兩種主要的方法來描述:宏觀的經典熱力學觀點,和微觀的統計力學描述。經典的熵定義依賴於宏觀可測量的物理屬性,如總質量、體積、壓力和溫度。而統計熵定義則從系統微觀成分的運動統計學入手,隨著研究的深入,這兩種方法形成了一個一致的、統一的現象觀。
熵與状态变量的關係密不可分,熵是一个状态函数。
熵與熱力學平衡狀態的性質息息相關,狀態變量僅依賴於平衡條件,並與演變路徑無關。以此類推,當系統的某些屬性被確定時,它們足以確定系統的狀態與其他屬性的值。例如,給定氣體的溫度和壓力能夠確定其狀態及體積。這種性質使熵成為了一個有用的物理量。
熵的變化可以有效地定義為在可逆過程中,系統接收到的微小熱量與系統溫度的比值。可逆過程是準靜態的,意味著它是無耗散的,且可能保留總熵的平衡。卡諾循環為熵的概念提供了實驗基礎,該循環是一個由卡諾熱機執行的可逆熱循環,在該循環中,熱量從熱庫傳遞到工作氣體中。
熱度在卡諾循環中的變化與熵的變化是密切相關的,而克勞修斯的熱力學定律使得熵的概念得到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對於許多熱力學過程來說,熵的增長不僅是一個核心概念,也是無法逆轉過程的根本原因。隨著熵的增加,系統的有序性減少,並且使得許多形式的能量逐漸無法使用。
熵的歷史旅程不僅深刻影響著物理學與化學的發展,也觸及到生命系統和宇宙學的許多方面。進一步探索熵的本質和意義,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宇宙中的變化。當我們思考這一概念時,是否能夠找到熵在自然界以及我們自身生活中的隱藏聯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