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中,β-葡聚糖的科學研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古代療法的一個新面貌。這種來自穀物、細菌和真菌細胞壁的天然多糖,不僅長期以來被用於傳統醫學和美容產品,隨著科學進步,如今更被廣泛應用於現代的保健品中。
β-葡聚糖代表了一類結構獨特的β-D-葡萄糖多糖,因其來自不同來源而具有顯著不同的物理化學性質。
β-葡聚糖通常在其線性主鏈中以1–3的β-糖苷鍵相連,並依來源而異,其分子量、溶解度、黏度與分支結構均會有所不同。這種多樣性使得β-葡聚糖在動物體內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生理效果。例如,≥3克/天的燕麥纖維β-葡聚糖能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的水平,因而可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雖然穀物和真菌產品在世紀以來就被用作藥用和美容目的,但β-葡聚糖的具體角色直到20世紀才開始受到重視。它首次是在苔蘚中發現,隨後在大麥中被陸續查明。1981年報導的燕麥殼對膽固醇降低的影響使燕麥β-葡聚糖受到了特別的關注。隨後在199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一項宣稱:每天攝取至少3.0克來自燕麥的β-葡聚糖可以降低飲食膽固醇的吸收,從而減少冠心病的風險。
進一步的批准令確認了以下幾種β-葡聚糖來源:燕麥片、燕麥糠、全燕麥粉和大麥β-纖維。
β-葡聚糖的結構主要由六邊形的D-葡萄糖環以不同的碳位置連接而成,最常見的β-葡聚糖擁有1-3的糖苷鏈。儘管技術上β-葡聚糖是由1-3β-糖苷鍵連接的D-葡萄糖多糖組成,但並非所有的β-D-葡萄糖多糖都被歸類為β-葡聚糖。纖維素就不被傳統認為是β-葡聚糖,因為它不溶且不顯示出與其他穀類或酵母β-葡聚糖相同的物理化學特性。
β-葡聚糖作為細菌、真菌、酵母和穀物(如燕麥和大麥)細胞壁的天然組分,每種β-葡聚糖包含不同的分子骨架、分支程度和分子量,進而影響其溶解性和生理效果。補充產品中最常見的β(1,3)D-葡聚糖來源通常是來自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細胞壁。
β-葡聚糖的發酵過程將其轉化為一種可溶的、可發酵的纖維,為腸道微生物提供基質,進而促進腸道健康。
許多研究表明,燕麥和大麥中的β-葡聚糖對正常及高膽固醇人群的膽固醇水平有顯著降低效果。燕麥β-葡聚糖每日攝入量至少3克,可以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對心臟健康極為有利。同时,以β-葡聚糖為基礎的安全檢測工具也被用於檢測侵入性或擴散性真菌感染,成為臨床診斷的一部分。
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β-葡聚糖在免疫調節、代謝健康等方面的潛在益處,科學界對它的關注持續上升。無論是作為營養補充品還是作為醫療檢測工具,β-葡聚糖正在改變我們對古代療法的認知,並在現代醫療和營養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未來,您是否會考慮將β-葡聚糖納入您的日常健康管理中,讓古代療法與現代科學相結合,提升生活品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