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邊緣是指在沿海水域中,與海洋地殼相接的陸地邊緣。它是海洋底部的三大主要區域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深海盆地和中洋脊。根據地理構造,大陸邊緣可以分為三類特徵:大陸坡、大陸隆起及大陸架。大陸邊緣大約占據了海洋面積的28%。
大陸架是相對淺水區域,位於大陸附近;它是大陸邊緣的一部分,從海岸向海洋延伸。全球範圍內的大陸架寬度變化在0.03至1500公里之間。
大陸架一般為平坦的地形,並在架邊緣處出現急劇的坡度變化。這樣的變化導致大陸坡的形成,通常在深海底之上有1至5公里的高度。大陸坡的特徵之一是海底峽谷,這些峽谷深切於大陸架,具有幾乎垂直的側面,並且向深海平原延展。這些V形的峽谷有時會向大陸架擴展。
在大陸坡的底部,坡度迅速變緩,海底開始向深海平原擴展,這部位稱為大陸隆起。
根據地質活動的不同,大陸邊緣可分為兩種類型:活躍邊緣和被動邊緣。活躍邊緣通常與岩石圈的板塊邊界相關,並且在地震、火山等地質現象活躍的地區。北美和南美的西海岸就是典型的活躍邊緣。
相對而言,被動邊緣位於岩石圈板塊的內部,遠離板塊邊界,並且缺乏重大地質活動。例如,美國東海岸就是一個典型的被動邊緣,這些被動邊緣往往比活躍邊緣寬且坡度較小。
隨著大陸地殼的風化和侵蝕,主要變成沙子和粘土等物質,80%的沉積物會在大陸邊緣被捕獲和擴散。
隨著河流和溪流將沉積物釋放到海洋中,這些沉積物為海底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營養。大陸架通常會保留較高的冰川沉積物與過去低水位時期的沉積。在被動邊緣,可以找到數公里的沉積物,這些通常由陸源和生物源沉積物組成。
經濟上來看,大陸架是海洋中最具經濟價值的部分。由於其淺水區的生產能力,大陸架不僅是經濟活動集中的區域,也是海洋研究的重要場所。隨著海上鑽探及採礦活動的增長,《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成立以規範各國對於水下資源的主權要求。
這些水下資源包括漁場、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以及於淺海區域的沙子、砾石和一些重礦物。
因此,了解大陸邊緣的地形以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至關重要。這不僅涉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也與人類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氣候變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我們是否能夠更好地認識這些海底世界和大陸邊緣,並從中獲取對未來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