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動感的世界:什麼是運動失認症(akinetopsia)?

運動知覺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的現象,從追逐飛逝的巴士到看著樹木在窗外快速後退。因此,當我們想像一個看似平靜的世界卻在瞬間變成一系列靜態「畫面」時,這種情況必然讓人感到困惑。這便是運動失認症,也稱為akinetopsia,一種罕見的神經病理狀況。它使患者無法正確感知運動,進而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

運動失認症是一種神經心理學病症,通常是由腦部 V5 區域的損傷引起的。這一區域被認為是動作處理的核心。

運動知覺的基礎

運動知覺的形成依賴於視覺、前庭和本體感受器的訊息整合。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一過程似乎毫無難度,但從計算的角度來看,這一直是一個困難的課題,如今仍在神經處理領域中探索。比如當中有許多學科,如心理學、神經科學、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等,都對此進行了研究。

運動失認症:病因與影響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看到世界就像一部舊電影,只能以靜態的幀數呈現,難以捕捉到動態。這是因為 V5 區域的損傷使得他們的視覺系統喪失了整合運動訊息的能力。缺乏運動知覺的患者可能無法識別交通情況,甚至在與他人互動時會遭遇困難。

研究顯示,運動失認症患者的視覺體驗如同在靜止的幀之間無法連續過渡,導致生活中出現不便和危險。

運動知覺的類型

運動知覺可分為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的運動知覺著重於狀態的變化,例如通過一組交替點反映出運動的感覺。這種現象在實驗中展現為 beta 運動和 phi 現象,前者是基於點的開與關,後者則是當距離最優時產生的錯覺—看似物體在點之間移動。

phi 現象經常被用來測試「純運動檢測」,這一理論指出,運動知覺在視覺系統中的形成容易受到多種類型的視覺信號的影響。

運動與大腦的關聯

大腦如何整合運動信號以形成全局運動感知仍然是一個公開的問題。當偵測到局部運動信號時,大腦需將其整合並轉化為對環境的3D知覺。不同病症的患者可能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如運動失認症患者,就是在感知整體運動時的困難。

未來的研究方向

當前對運動失認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成因和大腦處理機制上。隨著技術的進步,科學家正在深入探索如何通過行為治療或神經調控技術來改善運動感知缺陷的可能性。

未來的研究可能會揭示更多關於如何恢復或替代此類知覺損失的機制,並引領出創新的治療方案。

在運動失認症的世界中,隨著所有動作的緩慢、靜止和喪失,生活變成了一個靜態畫面。這是否讓你思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動作和運動有多麼重要?

Trending Knowledge

運動的雙重性:為何同一個刺激能帶來兩種不同的運動感知?
運動感知是指根據視覺、前庭和本體感覺輸入推斷場景中元素的速度和方向的過程。儘管對於大多數觀察者來說,這個過程似乎顯而易見,但從計算和神經處理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卻相當困難。許多學科,包括心理學、神經學、神經生理學、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都對運動感知進行了深入研究。 神經心理學 對運動的無法感知稱為運動失認(akinetopsia),這可能是由於大腦外層皮質的V5區域損傷所引起。對於
第一階運動與第二階運動: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神秘聯繫?
運動感知是人類視覺系統中的一項重要功能,涉及如何根據視覺、前庭和平衡感知信息推斷場景中元素的速度和方向。儘管這一過程對許多觀察者來說似乎是直觀的,但從計算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並在神經處理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許多學科如心理學、神經學、生理學、工程學及計算機科學等,皆對運動感知展開研究。 <blockquote> 運動感知的第一階與第二階感知系統之間的聯繫,揭示了人類感知能力的複
運動知覺的奧秘:我們的大腦如何看見運動?
運動知覺是一項複雜的過程,我們的腦中如何根據視覺、前庭和本體感覺的輸入來推斷場景中的物體速度和方向,這通常看似簡單,卻從計算的角度來看卻是個不小的挑戰。 根據心理學、神經科學、工程學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運動知覺已經成為一個五光十色的研究領域。 <blockquote> 運動知覺的研究顯示,無法察覺運動的情況被稱為「無動覺症」(akinetopsia),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