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空技術的突破不斷推進,其中一種引人注目的創新便是空氣中呼吸的電推進技術(ABEP)。這項技術讓衛星能夠在低軌道上運行,而無需搭載傳統推進燃料,充分利用剩餘的氣體作為推進劑,這是否將改變我們對衛星運行的基本認知呢?
空氣中呼吸的電推進技術使得長期的低軌道任務成為可能,這徹底改變了衛星的設計和運行方式。
ABEP的工作原理相對簡單,主要由進氣口和電推進器組成。它利用低地球軌道(LEO)和非常低地球軌道(VLEO)中的稀薄氣體作為推進劑。這一技術的實現,使得衛星可以在四百公里以下的低空中運行而無需搭載額外的燃料,這對於科學任務、軍事監視以及低延遲通信服務等領域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進氣口收集的氣體會被引導至推進器中,然後進行電離,並以高速度排出,從而產生推力。所需的電力可通過現有的太空電力系統提供,如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的組合。
這項技術有望延長衛星在LEO和VLEO的運行壽命,並有效抵消太空中的大氣阻力。
根據調研,ABEP在高度240公里以下的運行最為理想,突破了傳統推進系統在燃料儲存及推力方面的限制。這意味著,衛星可在那種環境中執行更長時間的任務,這對於極具挑戰性的科學探索任務而言,將會是不可多得的優勢。
歐洲太空局(ESA)於2018年正式公布了第一個成功的RAM-EP原型,它的開發主要由意大利的SITAEL公司負責,並在2017年首次進行實驗測試。
這項技術的成功實現,取決於前期對進氣口和推進器的設計與開發。
例如,斯圖加特大學的航天系統研究所正在開發其特有的RF螺旋等離子推進器,並有望在未來的任務中展現其優越的性能。此外,英國初創公司NewOrbit Space已經成功在真空環境中運行其完全依賴大氣的離子引擎,為該技術的未來應用鋪平了道路。
在美國,Busek Co. Inc.在2004年申請了空氣呼吸霍爾效應推進器(ABHET)的專利,並開始了相關的可行性研究,這些研究則集中於火星任務的可擴展性。此外,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也在進行類似的研究,力求從不同的太空環境中獲取利用的可能。
專家認為,這些技術的發展不僅能改進衛星運行的效率,更將開辟人類探索更遙遠太空的道路。
展望未來,ABEP的潛力不僅局限於地球的低軌道,它的應用可以擴展到其他擁有大氣的行星,如火星和金星,甚至可能在土星的衛星泰坦進行探索任務。
在太空探索的前沿,ABEP技術為高效、可持續的衛星運行提供了一種嶄新思路。透過這項技術,衛星的使用壽命可以大幅延長,並顯著降低每次任務的資源消耗。隨著國際社會對太空探索的持續投入,ABEP或許將成為未來太空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引發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在太空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那麼未來的人類探索將會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