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研究中,化學位移指數(Chemical Shift Index,簡稱CSI)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技術,專門用於分析蛋白質的核磁共振光譜(NMR)。這項技術可以通過使用僅由骨幹化學位移數據來顯示和識別蛋白質二級結構的位點(例如,開始和結束位置)以及類型(β-鏈、α-螺旋和隨機線圈區域)。從1992年起,David S. Wishart便開始發展這項技術,最初是針對1Hα化學位移進行分析,並於1994年擴展至包含13C骨幹化學位移。
化學位移指數技術的核心在於,它利用了氨基酸殘基在α-螺旋和β-摺板中的化學位移變化的特徵。
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1Hα化學位移在α-螺旋中通常向上偏移(即在NMR光譜的右側),而在β-摺板中則向下偏移(即在NMR光譜的左側)。還可以在背骨13C化學位移中發現類似的趨勢。
CSI方法是一種基於圖形的技術,使用氨基酸特定的數位濾波器將每個指定的骨幹化學位移值轉換為簡單的三狀態指數(-1、0、+1)。這種方法生成的圖表,在視覺上變得更加清晰易懂。如果某氨基酸殘基的上偏移1Hα化學位移(相對於它的氨基酸特定隨機線圈值)大於0.1 ppm,則該殘基被分配為-1;如果下偏移大於0.1 ppm,則被分配為+1;若化學位移變化小於0.1 ppm,則被分配為0。
通過將這個三狀態指數繪製為條形圖,可以輕鬆識別β-鏈(+1值的簇)、α-螺旋(-1值的簇)以及隨機線圈段(0值的簇)。
這樣的圖表使得蛋白質二級結構的識別更加簡便。而在進行二級結構的種類識別時,簡單的觀察即可識別出β-鏈和α-螺旋等結構。
僅使用1Hα化學位移和簡單的聚類規則(β-鏈的三個或更多垂直條形簇,以及α-螺旋的四個或更多垂直條形簇),CSI方法的二級結構識別準確率通常在75%到80%之間。這一表現部份上取決於NMR數據集的質量以及用於識別蛋白質二級結構的技術(手動或程式化)。
通過將1H和13C化學位移的CSI圖合併生成一個綜合指數,準確率可達到85%至90%。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不僅只有α-螺旋的化學位移和二級結構存在關聯,β-摺板的結構也同樣顯示出此類化學位移變化。
化學位移與蛋白質二級結構之間的關聯首次由John Markley及其同事在1967年描述。隨著現代二維NMR技術的發展,測量更多的蛋白質化學位移變得可能。到了1990年代,收集到足夠的13C和15N化學位移分配後,科學家發現這些化學位移變化的趨勢可以為CSI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儘管CSI方法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當化學位移的分配不完整或錯誤時,其性能會受到影響。更重要的是,該方法對於隨機線圈修正值的選擇相當敏感。通常,CSI方法在識別α-螺旋(超過85%的準確率)時表現優於β-摺板(低於75%的準確率)。此外,它未能識別其他類型的二級結構,如β-轉角。
由于這些缺陷,許多替代的以CSI為基礎的方法相繼被提出,提供了更全面的二級結構識別手段。
自1992年首次描述以來,CSI方法已被用於數千種肽和蛋白質的二級結構特徵分析。由於其易於理解,且無需專業的計算程序即可實施,這使得它在科學界廣受歡迎。許多常用的NMR數據處理程序,如NMRView和各種網絡伺服器,均已將CSI方法納入這些工具框架,以推動其應用。
這種方法在蛋白質研究的應用前景廣泛,不僅限於二級結構的辨識功能,還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們對蛋白質功能的理解與探索。面對未來,能否開發出新的技術來彌補CSI方法的不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