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Q社群(即LGBT、LGBTQ+、LGBTQIA+或酷兒社群)是一個松散定義的群體,包含了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變性者及其他認同性別多元或性取向的個體。這些社群通常慶祝自豪、多樣性、個性及性別取向。LGBTQ活動家及社會學家將LGBTQ社群的建立視為對抗異性戀主義、恐同性戀、恐雙性戀、恐變性戀及社會上的從眾壓力的一種方式。
驕傲一詞,或稱同性戀驕傲,表達了LGBTQ社群的身份及集體力量,驕傲遊行提供了這一詞彙的最佳實例。
LGBTQ社群的政治立場多樣化,並不是所有的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或變性者都認同自己是這一社群的一部分。許多不同類型的群體都可以被視為LGBTQ社群的一部分,例如同性戀村、LGBTQ權益組織、企業內的LGBTQ員工團體、學校及大學的LGBTQ學生群體,以及提倡LGBT的宗教團體。
"LGBT"或"GLBT"是指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及變性者的縮寫。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術語的使用逐漸取代了此前以"同性戀"作為統稱的狀態。直到90年代初,LGBT這一措辭變得越來越常見,成為標記性取向和性別身份話題的通用術語。
彩虹旗是LGBTQ社群最常見的象徵之一,每一種顏色都代表了社群中的一種價值觀,如粉紅色代表性,紅色代表生命。
此外,LGBTQ社群還會用希臘字母“λ”(代表解放)以及三角形、絲帶和性別符號等作為“接受同性戀”的符號。在全球範圍內,這些象徵不僅僅是身份的標誌,更是對於權利爭取的訴求。
LGBTQ社群在全球社會中克服了大量的障礙,尤其是在人權與法律權利的爭取方面。這場運動的發展得益於許多國家的平權立法,現在一些地方已經開始承認同性伴侶的伴侶權利或婚姻。支持同性婚姻的倡導者指出,這為人們提供了遺產、移民、醫療保險等的保障,這些在傳統婚姻中是自然而然的權利。
“Homosexuals are now willing to fly under their own colors” - Clark Polak, 1968
不過,這場運動內部也出現了反對聲音,部分成員認為透過婚姻去爭取權益的方法,會使這些本應普遍的權益私有化。
當前的LGBTQ少數群體在美國及西歐各地的媒體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群體的描繪經常陷入刻板印象之中,往往以誇張或不真實的方式表現。隨著許多名人出櫃及電視節目的出現,社會對LGBTQ社群的關注也隨之增加,營造出更具包容性及接受度的環境。
“I was asked to perform at many Pride events around the world — but I would never, ever turn down New York City.” - Madonna
社交媒體則為LGBTQ社群提供了更大的發聲平台,讓他們分享經驗、建立社群及互相支援。在平台如Facebook、TikTok等上,共同的身份認同得以妥善展現,成為抗擊傳統文化的有效武器。
LGBTQ社群在消費市場所佔的比例不容小覷。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美國的LGBTQ購買力在2011年預測將超過8350億美元。相較於異性戀消費者,LGBTQ消費者更願意支持那些高舉平權旗幟的品牌,展現出強烈的品牌忠誠度。
除了消費力外,LGBTQ社群在旅行方面也異常活躍,每年消費約650億美元,佔美國旅行市場的10%。當目的地特別迎合LGBTQ客群時,他們的旅行意願會顯著提升。
從社會對LGBTQ權益的認可逐漸增強到法規的變革,LGBTQ社群的每一步都在重新定義全球社會的文化與價值。儘管不少挑戰仍存在,但LGBTQ運動帶來的變革無疑是巨大的,推動社會朝更包容的方向邁進。
隨著這股運動的持續發展,我們不禁要問:在未來的社會中,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與包容,讓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