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量子點(CQDs)是一種小於10納米的碳納米粒子,最初於2004年被發現,其具備了多種優越的物理化學特性,吸引了廣泛的研究興趣。這些納米粒子不僅穩定且具高導電性,並且在生物醫學、光電學、催化和感測等領域展現出許多應用潛力。
碳量子點作為新一代的螢光材料,其強而可調的螢光特性使其在多個領域中成為熱門選擇。
CQDs 的發現源於 Xu 等人在2004年的一次意外,他們在純化單壁碳納米管的過程中首次觀察到這種納米材料。自那時以來,CQDs 的研究迅速增加,科學家們開始探索其優異的螢光特性及其潛在應用。
CQDs 的螢光特性引發了許多爭議。早期的研究表明,它們的螢光性能可能與粒子的大小有關,這一現象被稱為量子限制效應。一些研究則將螢光的源頭歸因於表面捕獲電荷的重組,這使得理解其螢光機制變得更加複雜。
CQDs 擁有多樣的表面性質,這些性質取決於其結構和組成。其表面上的羧基基團提高了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能夠在生物醫學領域中有更好的應用潛力。
CQD 在環境和健康方面展現出低毒性及優良的光化學穩定性,使它們成為理想的生物探針。
CQDs 的合成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製備路徑。自上而下的方法通常涉及破壞較大的碳結構,而自下而上的方法則是利用較小的前驅體,例如碳水化合物或聚合物,進行化學合成。
例如,Zhou 等人利用電化學方法合成CQD,這些努力不僅成功合成了CQD,還為其提供了多樣化的應用可能性。
CQDs 的螢光特性使其成為生物成像的一個重要材料。在活體內注入含有CQDs的溶劑,可以用於檢測和診斷。例如,有研究利用有機染料共軛的CQDs作為H2S的有效探針。
CQDs 也被用於生物感測器,以其靈活的修改能力和良好的水溶性,應用於檢測各種生物分子,如細胞中銅、葡萄糖和pH值等。
CQD的無毒性及生物相容性使其適用於藥物傳遞系統,其中一個例子是利用CQDs作為光敏劑進行光動力療法以摧毀癌細胞。
CQDs的功能化特性也為其在催化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機會。CQDs修飾的TiO2複合材料在UV-Vis照射下顯示了更高的光催化氫產生效率。此外,CQDs還可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和發光設備中,顯示出良好的光電轉換效率。
CQDs 最近還被應用於混合火箭燃料中,及用於增強潛在指紋的檢測技術,展現出廣泛的應用潛力。
雖然我們已經揭示了CQDs的一些特性和應用,但其發光機制依然對許多科學家來說是一個未解之謎。
碳量子點展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是否能完全解鎖它們神秘的發光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