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蟲是屬於凸甲目 Curculionoidea 的甲蟲,以其修長的鼻子而聞名。這些昆蟲通常較小,長度不超過 6 毫米(約 1/4 英吋),並且大多為草食性。目前已知大約有 97,000 種象鼻蟲,屬於幾個家庭,其中大多數屬於 Curculionidae(真象鼻蟲)。這些昆蟲有許多種類,但並不是所有和我們常見的觀念相符。有些被稱為「象鼻蟲」的甲蟲,其實與真象鼻蟲並沒有密切的關聯,例如涼拌菜甲蟲(Bruchinae)和餅乾象鼻蟲(Stegobium paniceum)。
許多象鼻蟲被認為是害蟲,因為它們對農作物的破壞性相當嚴重。
例如,穀物或小麥象鼻蟲(Sitophilus granarius)會損壞儲存的穀物,而玉米象鼻蟲(Sitophilus zeamais)也是其中之一。更令人擔憂的是,蚌口象鼻蟲(Anthonomus grandis)會攻擊棉花作物,昆蟲會將卵產入棉花荚中,並且幼蟲會從裡面爬出來。此外,有些象鼻蟲則用於控制外來入侵植物。
象鼻蟲具有名為鼻狀突(rostrum)的修長鼻子,這裡面裝有咀嚼式口器,與吸血昆蟲的口器不同。這種口器通常用來鑿入穀物中,為其孵化出幼蟲提供空間。在某些更進化的象鼻蟲中,鼻狀突上有一個凹槽,供昆蟲可折疊其觸角的首段。大多數象鼻蟲能夠飛行,包括一些害蟲如稻米象鼻蟲,但也有許多屬於無法飛行的類型,如部分屬於 Otiorhynchus 的類別,另一些則能夠跳躍。
特殊的是,某一種象鼻蟲,Austroplatypus incompertus,展示了真社會性,是少數除了膜翅目(Hymenoptera)和等翅目(Isoptera)之外,擁有此特徵的昆蟲之一。
由於象鼻蟲的多樣性,從高級分類學來看,象鼻蟲的系統目前仍在持續調整中。一般來說,它們可分為兩個主要的分類:原始象鼻蟲(Orthoceri)和真象鼻蟲(Gonatoceri)。E. C. Zimmerman 提出了第三個分類 Heteromorphi,數個中間型則歸屬於此。原始象鼻蟲通過其直觸角來分辨,而真象鼻蟲則有肘型(geniculate)觸角。肘部發生在觸角第一段的底部,而此段通常比其他觸角長。
根據 Kuschel 在1995年提出的系統,許多象鼻蟲家庭被重新分類為亞家庭或族群。
隨著研究的深入,2017 年 Cimberididae 被提升為家庭,並在 2018 年從緬甸琥珀中確認了一種 Cretaceous 年代的象鼻蟲家庭 Mesophyletidae。最早的象鼻蟲可追溯到中-晚侏羅紀的界線,在哈拉巴斯陶地層(Karabastau Formation)等地被發現。
在象鼻蟲中的性別二型現象常引起科學家的注意。以Rhopa lipion longirostre為例,雌蟲的鼻狀突長度是雄蟲的兩倍,且表面相對平滑。此類差異不僅僅是性選擇的結果,而是因應生態需求以便進行卵的產卵。另一方面,新西蘭長頸象鼻蟲的雌雄體型差異也相當明顯,雄性可長達90 毫米,而雌性則僅有50 毫米,雖然兩者之間的體型範圍相當廣泛。
象鼻蟲不僅是一個奇妙的物種群,其性別差異及其結果也引發了許多有關自然界的議題。這使得我們不禁思考:這些顯著的生理差異究竟對這個物種的生存及繁衍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