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河流(Atmospheric River,AR)是一種狹窄的濕氣走廊,專門用來運輸大量水蒸氣。這一自然現象也被稱為熱帶流、濕氣流或雲帶。科學家們的研究顯示,大氣河流在全球水循環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每天可攜帶的水蒸氣量超過地球最大河流——亞馬遜河。這究竟是如何實現的?
大氣河流一般是由數千公里長、幾百公里寬的濕氣通道組成,通常與海洋上的外熱帶氣旋有關。
大氣河流因其能量強度及水蒸氣運輸量,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許多研究表明,這些現象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和洪水在未來將更加頻繁,特別是在美國的西部地區和加拿大。
就這樣,在兩者的影響下,氣候變化的要求變得越來越迫切,特別是在濕潤的環境下。科學家預測,大氣河流的強度和頻率將因氣候變化而增加,這一現象將對未來的水資源管理和極端氣候事件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氣河流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於1990年代提出,特指那種非常狹窄且強烈的濕氣走廊。這些走廊常常是在大規模大氣流動的邊界形成,如低壓系統或冷暖氣團交界處。
根據不同的水蒸氣運輸量和事件持續時間,科學家將大氣河流劃分為不同的類別,這種預測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愈加標準化。
加利福尼亞州每年經歷多次大氣河流,其所產生的降水量約佔該州年降水總量的30%至50%。這意味著,對於許多地區來說,大氣河流既是水資源的重要來源,卻也可能成為極端洪水的根源。
2019年,西方天氣和水極端中心(CW3E)推出了一個五級分類系統,用以評估不同強度的大氣河流。這一系統不僅考量水蒸氣的數量,還考量事件的持續時間,從而進一步理解和預測可能帶來的極端天氣影響。
例如,歷史上曾出現的多次大氣河流事件,不同分類下所造成的降水及其對環境的影響亦十分相似,以下是幾個例子:
加利福尼亞州的降雨不穩定主要受到這些大氣河流的影響,在大氣河流的季節,高強度的降水會迅速導致洪水。根據2018年的報告,西海岸的陸地大氣河流「佔據了30%至40%的降水和積雪」,它們與加利福尼亞州和其他西部州的重大洪水事件密切相關。
然而,研究表明沒有大氣河流的地區,則與幾次重大的乾旱事件密切相關,其中包括南非、西班牙和葡萄牙。
除了美國,加拿大的弗雷澤河流域也成為大氣河流影響的一個典範。這些大氣河流每到冬季便經常攜帶重度降水,並導致潛在的嚴重洪水。科學家們預測,未來幾十年內,隨著極端降水事件的增加,這一流域可能會出現超過歷史水平的洪水。
對於澳洲而言,大氣河流主要來自印度洋,這也使得不少地區經歷異常的降雨事件。
歐洲的多個地區如英國和法國,經常因大氣河流而出現每日降水量的最高紀錄。
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大氣河流的行為模式正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各國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必須共同致力於理解這一現象的複雜影響,並制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最終,大氣河流的研究除了造福水資源管理外,更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極端氣候事件。人類是否已準備好迎接這場不斷變化的氣候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