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鞏固是一系列過程,旨在穩定初步獲得的記憶痕跡。在這些過程之中,古代智慧早已啟示了當今科學界關於記憶如何形成的理解,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羅馬修辭學家奎因提利安。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夜間的時間會大大增強記憶的力量。”這意味著在學習之后的時間,記憶並非靜止不變,而是經歷著成熟的過程。
“記憶的力量在時間的推移中會經歷成熟的過程。”
回溯歷史,奎因提利安的見解早在當代的記憶鞏固理論形成之前就已被提出。記憶鞏固的概念在19世紀逐漸獲得進一步的科學支持,不斷完善並促進了相關研究的發展。
記憶鞏固的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突觸鞏固、系統鞏固與重新鞏固。其中,突觸鞏固是指在學習後幾小時內,神經元之間的連結經歷改變,以鞏固剛學習的信息。系統鞏固則是將新資訊從海馬體逐步轉移到大腦其他部位,如皮質,經歷長達數週至數年的過程。
“記憶是經過海馬體最初編碼後,再往其他大腦區域重新組織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研究逐漸揭示出這一進程的細節,包括不同的鞏固機制如何受到時間影響,以及情感、睡眠等因素對記憶的增強效果。奎因提利安對於記憶成熟過程的觀察,恰好呼應了當代研究中的某些發現,例如在人類學習中的情境質量(即在不同環境下學習的效果)更為顯著。
此外,對於新情報的鞏固,研究發現分散學習(即在較長的時間內進行學習)會顯著提高記憶的鞏固效果。這一點可追溯到奎因提利安的話語,時間的“間隔”讓記憶得以在腦中隨著反复學習而愈加穩固。
“當新信息未經過足夠時間的鞏固時,將干擾已有的記憶。”
自20世紀中葉以來,關於記憶的神經科學研究逐漸蓬勃發展。例如,亨利·莫萊森(Henry Molaison),即著名的病人 H.M.,因為海馬體的外科手術導致了前向性失憶症,成為記憶研究中的一個關鍵案例。這一案例的研究顯示,海馬體的確在記憶的編碼及鞏固過程中佔據著重要角色,支持了奎因提利安關於時間和記憶之間關係的見解。
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情感對記憶鞏固的重要性。壓力和情感強烈的經歷會促進記憶的鞏固過程,這使得記憶得以在腦中深植並隨著時間而不斷回顧。奎因提利安所提到的“成熟”能否視為情感鞏固的一種表征,這在當今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中都得到了驗證。
科學發現,睡眠也是記憶鞏固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睡眠中,大腦會將學到的信息進行整理與鞏固,這與奎因提利安強調間隔學習的重要性不謀而合。睡眠中的記憶整合如何與醒著時的學習相互影響,仍然是當前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隨著記憶鞏固的概念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被深化、擴展,奎因提利安當年的觀察不僅顯示出古代智慧的前瞻性,更促進了現代科學對人類記憶的理解。未來的研究或許會進一步解開關於人類如何學習及鞏固記憶的奧祕,並延續奎因提利安的思考。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禁要思考,記憶的過程究竟是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與行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