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宇宙學中,宇宙的形狀不僅涉及到其局部幾何形狀還有整體的幾何結構。局部幾何通常由曲率來定義,而全球幾何則由拓撲特性所決め。根據廣義相對論,重力影響的空間曲率(局部幾何)條件著整個宇宙的形狀。
當前的觀察證據(如WMAP、BOOMERanG和Planck等)表明,觀察到的宇宙在曲率密度參數的0.4%誤差範圍內是空間上平坦的,但全球拓撲仍不明確。
這意味著我們目前無法確定宇宙是否具有像歐幾里得空間那樣簡單的連接,或是像圓環那樣的多重連接。至今,我們沒有發現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宇宙的拓撲不是單一連接的,儘管天文觀察未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可觀測宇宙以圓球形狀約46億光年的半徑向外延伸。在這個範圍內,宇宙的結構呈現出均勻性和各向同性。然而,若可觀測宇宙的範圍實際上小於整個宇宙,我們將僅能察覺到其一部分,這就使得我們更無法完全推斷全球的幾何結構。不同數學模型的構建各自與現有的觀測數據和廣義相對論保持一致,使得我們無法確定可觀測宇宙是否包含整個宇宙,亦或是僅只是其小範圍的部分。
當對宇宙的結構進行探討時,常見的辯論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而且這也引發了人們對宇宙拓撲的更多思考。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一個小的封閉宇宙可以在天空中產生重複的物體影像,即便這些影像的年齡可能不同。當我們思考這些模型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到都是基於如何能夠發現當前觀測尚未提出的現象。
曲率是一個量度,描述某一空間的幾何形狀與平坦空間的不同。在宇宙的局部幾何中,斷言可以分為三種情況:零曲率(平坦)、正曲率和負曲率。對於任何一個局部各向同性的空間,這些都是確定的範疇。科學家利用稱為密度參數(Omega, Ω)的值來量化並描述這種曲率。
根據截至2024年的觀察性證據,宇宙幾乎看起來是空間上平坦的,而全球結構則仍舊無法界定。
透過WAMAP和Planck等計算,科學家們得出宇宙的空間可能是平坦的,具體的數據值(如Ωtotal≈1.00±0.02)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結論。但這並未完全解釋宇宙的整體曲率狀況,特別是在開放和閉合宇宙的語境中。
關於宇宙是否有限的問題,假如滿足有限的條件,那麼它可能有邊界或是無邊界。在理論上,許多有限的數學空間都具備邊界,而無邊界的空間(如三維球面或三維圓環)卻避開了這一界限的困擾。宇宙的曲率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這些拓撲的特性,從而讓我們明白如何考量宇宙的全球結構。
例如:對於正曲率的宇宙空間,拓撲必然是緊的;而對於平坦或負曲率的宇宙,拓撲則可能是緊的或無限的。
如此一來,不同的空間結構就出現了,我們甚至可以構建出相對應的幾何模型。這也使得整個宇宙的形狀更顯得撲朔迷離,難以逆向推導出清晰的結論。
至今,科學界仍在不懈追求宇宙形狀的証據,試圖通過各種觀察方式去揭示潛在的全球拓撲。這包括透過宇宙大尺度結構的運動模式、加速效應等,因此,這是否暗示著宇宙裡存在未被發掘的「捷徑」?在這之後,我們對宇宙在結構上具備的奧秘還能獲取多少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