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史提芬·史匹柏的《第三類接觸》以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和革新的視覺效果對科幻電影產生了深遠影響。本片描繪了一名普通電工和一名失去兒子的單親媽媽在目擊不明飛行物後的心路歷程。影片中的巨大母船成為了許多觀眾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其背後的拍攝過程更是充滿了創造性的挑戰。
電影中的母船由視覺效果監製道格拉斯·特朗布爾(Douglas Trumbull)主導設計,而其外觀則受到史匹柏在印度夜晚所見的石油煉油廠的啟發。這位視覺效果大神表示,“母船的設計不再是典型金屬硬件的無趣外觀,而是強調了它的發光特質。”
“他的工作幫助推動了運動控制攝影技術的進步。”
在設計上,特朗布爾的團隊利用了各種模型,包括了一個氧氣面具以及一些其他的小物品,如郵筒和小型墳場,來增添母船的細節。這些細微而富有創意的設計讓母船在大螢幕上展現出了迷人的視覺效果,令觀眾驚嘆不已。
《第三類接觸》的拍攝過程充滿了種種挑戰,自1976年5月開始拍攝後,史匹柏的工作日程卻由於持續的創意改變而延長。他承認,這次製作的困難程度“是他在拍攝《大白鯊》時的兩倍,且預算也大幅超支。”最初的預算為270萬美元,然而最終卻達到了1940萬美元。
“如果我們知道製作成本會如此高,我們絕對不會批准這個計劃。”
在拍攝期間,應對各種技術和預算問題讓製作團隊感到壓力山大。舉例來說,當時的氣象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多場熱帶風暴損壞了位於阿拉巴馬州的拍攝場地。
影片中的視覺效果大多使用70毫米膠卷拍攝,而非35毫米,這使得後期製作時能夠獲得更高清晰度的畫面。特朗布爾和他的團隊還創造了許多獨特的效果,以最大限度地展示母船的神秘感。雖然最開始考慮過使用電腦生成影像(CGI),但由於當時技術的局限,最終選擇了傳統的模型效果。特朗布爾甚至還在母船的底部藏了一個小型的R2-D2模型,作為向《星際大戰》的致敬。
影片的音樂由著名作曲家約翰·威廉斯創作,他的音樂天賦朝向為影片增添了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氛圍。史匹柏曾坦言,在後期製作中,光是最後25分鐘的剪輯就讓他感到無比困難,因為他和剪接師麥可·卡恩(Michael Kahn)需要從成千上萬尺的影片中篩選出合適的橋段。
“沒有哪部影片能比這更難編輯。”
透過精心設計和不斷的努力,《第三類接觸》最終成為一部經典之作,並於2007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定為“文化上、歷史上或美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
《第三類接觸》不僅是一部關於外星人的電影,更是一個關於探索與人類心靈深處的故事。其製作背後的創意過程和挑戰,以及對視覺效果的精湛追求,使得這部影片在科幻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那麼,透過這些場景的背後,我們是否也能找到與我們自己內心深處的聯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