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和7月7日,法國舉行了立法選舉,選舉將選出第五共和國第十七屆國民議會的577名成員。這次選舉是在總統艾馬紐·馬克龍解散國民議會之後進行的,促使舉行即時選舉。這次解散是因為國家聯合(RN)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增長顯著,而馬克龍所領導的歐洲需求選舉聯盟失去了大量席位。第一輪選舉中,國家聯合及由共和黨(LR)提名的候選人獲得了33.21%的票數,緊隨其後的是新人民聯盟(NFP)以28.14%,馬克龍親近的聯盟(Ensemble)則獲得了21.28%,共和黨的候選人則是6.57%。整體投票率為66.71%,這是自1997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選舉之後,共有306個選區進入三方競選,5個選區進入四方競選,雖然134名NFP和82名Ensemble的候選人自願撤回參選,旨在降低RN獲得絕對多數的機會。
在第二輪的選舉中,由內政部標記的候選人標記,NFP獲得180席,Ensemble獲得159席,支持RN的候選人獲得142席,LR候選人則獲得39席。由於沒有任何政黨達到289席的多數要求,第二輪的選舉結果為懸浮國會。媒體對於候選人所屬的政黨的分類可能與內政部的略有不同,根據《世界報》的分析,182名NFP候選人當選,而Ensemble的則是168名,RN是143名,LR為45名。
馬克龍於7月8日最初拒絕接受加布里埃爾·阿塔爾的辭職,但在7月16日接受了政府的全體辭職,這使得內閣能夠在看護政權下為國民議會的總統投票。NFP領導人呼籲從左派任命一位總理,而Ensemble和LR的人則倡導聯盟,威脅如果任何由法院聯盟及不屈法國(LFI)成員組成的政府出現,將立即面對不信任投票。選後的談判揭露了NFP內部的緊張局勢,黨魁們等到7月23日才同意了一位新的總理人選——37歲的巴黎市財務和採購主管露西·卡斯特。
馬克龍在7月26日到8月11日為2024年夏季奧運會發聲,呼籲在這段期間內保持政治協商的平靜。奧運會結束後,馬克龍仍未表明任命她的意圖,8月23日召集黨領導人會議,最終在8月27日拒絕了此任命,導致NFP宣佈若不與馬克龍討論組成政府將不會參與任何進一步的談話。在9月5日,馬克龍任命米歇爾·巴爾尼耶為總理。他於9月19日展示了他的內閣,並於9月22日正式宣布。巴爾尼耶在10月1日的國民議會上發表了他的首次演講。分析人士表示,任何陣營均無法得到絕對多數的支持,這可能導致機構僵局,因為任何政府均需能夠倖存於對其的不信任動議下。
馬克龍可以隨時進行第二次及時選舉,但根據憲法,他必須至少在2024年選舉後一年執行。
10月9日,巴爾尼耶在由193名NFP成員及4名LIOT成員參與的對其的不信任動議中獲得了通過。然而,第二次不信任投票在12月4日成功地將巴爾尼耶罷免,獲得331票支持。這樣的政治局勢引發了不斷的討論,讓人們不禁反思,馬克龍究竟希冀透過解散國會來掌控未來的選舉,還是他已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