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影響者行銷已逐漸成為品牌推廣的一種主流方式。在這種形態中,品牌會尋找在各自領域擁有影響力和信譽的個人來推薦或推廣他們的產品。這些「影響者」不僅能提升品牌知名度,還能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但在選擇合適的推廣者時,品牌又會考量哪些因素呢?
字面意義上,影響者是擁有能力能夠影響他人購買習慣的人,這主要通過在社交媒體上上傳某種形式的原創內容來實現。
自從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於隱性廣告和網紅代言的規定後,許多企業和影響者都更加謹慎。特別是在2016年後,隨著FTC開始廣泛執行這些規範,許多Instagram影響者開始使用標簽#ad來標記贊助內容。初期,不少影響者對這一改變感到驚慌,擔心這會影響他們的收入。然而,隨著透明度的提升,粉絲們對這些揭示表示支持,並提高了互動性。這一成就甚至激勵了一些創作者在2017年推出了自己的產品線。
然而,影響者行銷的吸引力並不僅限於創造出色的內容。它同時也揭示了消費者心理學的複雜性。研究表明,當品牌借助影響者來推廣產品時,也可能利用消費者的自卑感來促銷。這一點在低自尊的女性身上尤為明顯,她們可能會把影響者視為完美的參考,並渴望通過購買推薦的產品來追求類似的生活方式。
影響者不僅是產品的推廣者,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成為消費者模仿的對象。
除了影響者個人品牌的建立,社交平台的改變也大大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社交媒體讓品牌能夠發揮超越傳統媒體的效果,影響者則能透過他們在平台上的人際關係來推廣品牌信息,甚至觸及使用廣告屏蔽器的消費者。雖然線上調研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但過度依賴網絡可能讓他們忽略臉對臉的重要影響。
在社交媒體行銷方面,許多品牌開始註意到「社會比較理論」的因素。影響者的形象與觀眾的生活之間會形成比較,這種比較往往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根據某些研究,18歲到24歲的消費者認為成為影響者是一種「值得尊敬的職業選擇」,這顯示出影響者的社會地位和潛在影響力不容忽視。
從社會影響的角度看,品牌在選擇影響者時,會更加考量與影響者的價值觀和信任度。
各國政府也開始利用這種行銷方式來塑造公共形象。以阿聯酋和埃及為例,這些國家運用影響者來提升國家的正面形象,試圖轉移注意力以逃避人權的批評。在阿聯酋,影響者被授權推廣旅遊業,但同時他們的言論受到嚴格規管,不能談論宗教或政治敏感話題。
儘管影響者行銷的商機巨大,但行業內也存在相當程度的詐騙風險。許多品牌在選擇影響者時,無法確保其追隨者的真實性。調查顯示,許多影響者的粉絲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是虛假賬號或機器人,而這些「假粉絲」的存在將給品牌的回報和信譽帶來負面影響。
當前,越來越多的品牌和影響者開始反思這種合作關係,尋求更加真實和透明的推廣方式,以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對於品牌而言,尋找合適的推廣者不僅是擴大市場的關鍵,同時也關乎品牌的長期信任度和形象。因此,品牌在考量影響者時,仍應細心評估他們的誠信度和與品牌的匹配度。
隨著市場的不斷演變與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選擇合適的影響者推廣產品將是品牌成功的重要因素。在這種背景下,您認為未來的影響者行銷會向何種方向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