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正式名稱為澳大利亞聯邦,是一個由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許多小島組成的國家。這個面積達到7,688,287平方公里的國家,是全球第六大國和大洋洲最大的國家。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古老、最平坦且最乾燥的有人居住的洲,擁有一些最不肥沃的土壤。這個國家擁有極其多樣的生物,且其面積也使其擁有寬廣多樣的地形與氣候,包括內陸沙漠及沿海的熱帶雨林。
「這裡的土著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文化之一。」
澳大利亞的歷史可追溯至五萬到六萬年前的土著居民,他們由東南亞抵達此地。在英國人定居之前,土著居民說著250種不同的語言,擁有獨特且持續流傳的文化。澳大利亞的書面歷史始於17世紀的荷蘭探險,英國的殖民統治則在1788年開始,第一個建立的懲罰殖民地是新南威爾士州。到19世紀中思期,幾乎整個大陸都被歐洲定居者探索,並成立了五個自我管理的英國殖民地。
在1901年,這些殖民地聯合形成澳大利亞聯邦,這一過程使澳大利亞逐漸脫離英國的控制。1942年《威斯敏斯特法案》標誌著這一自主性的重鑄,而1986年的澳大利亞法案更是使得澳大利亞獨立於英國的法律體系。
「澳大利亞這個名字源於拉丁文Terras Australis,意指 ‘南方之地’。」
說到名字演變,澳大利亞這個名稱起初源於古代地圖對假設的南方大陸的稱呼。16世紀的幾位地圖製作人使用過「澳大利亞」一詞,但並不指稱現今的澳大利亞。直到19世紀初,探險家馬修·弗林德斯推廣「澳大利亞」這個名字,並於1817年首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官方的使用確認在1824年由英國海軍部於出版的《澳大利亞指南》中體現。
隨著英國的殖民擴張,澳大利亞逐漸由一個懲罰殖民地轉變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度。然而,這個過程也是滿佈爭議和衝突。在英國人抵達之前,澳大利亞土著文化的獨特性及其與環境的關聯性使其在湖邊、寬大草原及沿海地帶持續發展。
「土著澳大利亞人的文化與土地密切相連,並經由口述傳統流傳下來。」
願意了解更多的讀者會注意到,自歐洲定居以來,土著居民的人口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土地也被大規模佔領。隨著殖民地的擴展,數以萬計的土著人和定居者在邊界衝突中喪生,而殖民者則剝奪了仍存土著人民所擁有的土地。在這種背景下,澳大利亞的身份及名稱得到漸漸確立,這不僅僅是地理上更是文化與歷史的交融。
當今的澳大利亞已經變成一個包括六個州和十個領地的聯邦制度國家,其首都堪培拉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悉尼及墨爾本各擁有超過五百萬的人口。這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多樣,擁有高比例的外國出生人口,經濟發展成熟及提高生活質量的各項指標可以使其名列世界前茅。
「澳大利亞被視為中等強國,並且在國際組織中占有一席之地。」
正如其名稱的演變反映了多元的歷史,今天的澳大利亞同樣面臨著各種挑戰與機遇。有關土著居民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外來移民的融入、社會經濟的發展等問題仍在討論中,這些均影響每一位澳大利亞人的生活。如此背景下,這個南方大陸究竟會如何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