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簽署,這一自由貿易協定包括了亞太地區的15個國家,涵蓋了澳洲、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尼、日本、南韓、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根據統計,這15個成員國的人口接近22億,佔全球總人口的30%;其經濟體量在29.7兆美元,佔全球GDP的30%,使得RCEP成為歷史上最大的貿易區。
RCEP被預計將於未來20年內消除約90%的成員國之間進口關稅,並為電子商務、貿易和智財權等制定通用規則。
RCEP的構思始於2011年的東盟峰會,並在2012年正式啟動談判。儘管印度參與了最初的談判,但最終決定選擇退出,並隨時可以再度加入。而根據協議,自2023年7月1日起,區域內的其他國家或單獨的海關地區也可以加入該協定。
RCEP成員包括10個東盟成員國(東帝汶為候選會員),還有中國、日本和南韓這三個東亞國家,此外還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根據報導,RCEP的成員國經濟各有不同,包括高、中、低收入國家,這樣的多元構成亦為未來的經濟增長創造了條件。
由於部分國家的政治局勢影響,緬甸對於協定的批准歷經波折,其合法性也受到擔憂。儘管有爭議,但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公告,RCEP已於2022年5月在中國和緬甸之間正式生效。
RCEP的目標是降低關稅、增加投資,並促進商品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以建立統一的原產地規則,促進國際供應鏈的便利運作。
許多分析師預計,RCEP將為成員國帶來顯著的經濟增長,並助力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協定的預期效益主要來自於中國、印度尼西亞等大經濟體的持續增長。根據模擬預測,到2030年,RCEP將每年為全球經濟增加2090億美元的收入,並促進全球貿易額提升5000億美元。
RCEP能夠促進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與經濟合作,並降低非成員國的貿易比例,顯示出區域化經濟的趨勢。即使印度的退步可能會影響某些預測,但RCEP的經濟意義依舊不容小覷,特別是對於中國和其周邊國家。
亞行提到,RCEP在範疇上相對綜合,對於區域內的自由貿易構建具實質意義,將亞洲帶向一個邊際化的貿易區域。
新冠疫情對RCEP成員國的經濟影響深遠,當協定的細則剛剛落地,疫情隨即爆發,造成貿易成本上升和貿易壁壘的形成。隨著經濟活動逐步恢復,預計區域內的整合會幫助成員國更快地恢復生產和貿易。
根據最新的報告,2022年RCEP成員間的貿易增長了8%,顯示出疫情後的恢復可能性,從而反映出這一協定原本的意圖。儘管仍存在挑戰,但整體貿易動態的變化無疑是在向前推進。
隨著RCEP的逐步實施,越來越多的國家對加入該協定表示興趣,包括英國以及一些其他國家。RCEP不僅為亞洲國家提供了一個經濟合作的平台,同時也提升了該地區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引導未來的貿易趨勢。
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全球經濟模式中,RCEP被認為可能改變世界工業鏈的生產結構,並進一步擴大貿易範圍。面對各種挑戰和機遇,RCEP的成功是否能真正改變全球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