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擺動水柱(OWC)技術正逐步顯現出其潛力,成為一種新型的波浪能轉換裝置。這種設備能利用海浪在其內部的海水振動,從而產生能源。由於相對於其他能源體系,OWC的環境影響相對較小,因此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研發更有效率的OWC模型。
擺動水柱設備由半淹沒的腔室或空心的結構組成,底部開口與海洋相通,腔室上方保留了一個空氣口袋,隨著海浪的推動,水柱如活塞般上下運動,迫使空氣在腔室內外流動。
這一持續的運動促使空氣流動形成雙向的高速氣流,這股氣流又通過一個動力轉換系統(PTO)被轉換為能源。值得注意的是,OWC的PTO系統能夠在氣流雙向運動中持續發電,這一特性使得OWC具備相當的發電穩定性。
PTO系統是OWC設備的第二大主要組件。其主要功能是將氣動能轉換為所需的能源形式(如聲音或電力)。PTO系統的設計對於擺動水柱的效率至關重要,必須能夠將腔室內外的氣流都轉換為能量。
威爾斯渦輪於1970年代晚期由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艾倫·阿瑟·威爾斯教授設計,這是一種雙向渦輪,使用對稱翼型。該渦輪有著不與海洋直接接觸的設計,但在高氣流速的情況下效率會有所下降,這是因為翼型的高攻角會增加阻力。
哈納渦輪是2009年由環保活動家約翰·克拉克·哈納發明的,旨在改進威爾斯渦輪的設計。哈納渦輪利用了兩個背靠背的不對稱翼型,這一設計不僅降低了阻力,還提高了升力系數,從而使得渦輪不易失速並增強了扭矩。
擺動水柱技術的最早應用出現在發聲浮標中,這些浮標利用在腔室中產生的氣壓來驅動PTO系統發出聲音。1885年,科學美國報導了34個這樣的發聲浮標在美國海岸運行的情況。
1947年,日本海軍指揮官桝田義夫設計了能發電的OWC導航浮標,這標誌著OWC技術向產生電能的轉型。
該電廠於2001年啟用,擁有一臺直徑2.6米的威爾斯渦輪,能夠發電500 kW。
該電廠於2011年啟用,配備16台威爾斯渦輪,能在合適條件下發電約300 kW。
該項目正由OceanEnergy開發,預計全尺寸浮標的輸出功率約可達500MW。
由Oceantec和IDOM開發的這款浮標OWC,在巴斯克地區的比斯開海能源平台得到了測試。
擺動水柱技術的環境影響相對有限,因為其在水中沒有活動部件,降低了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然而,它們可能造成的噪音污染是目前的主要顧慮之一。
一些專家建議,可以通過將OWC設備設置得更遠離海岸來減少這些負面影響,這也可能讓這些設備展現出更大的潛能。
擺動水柱技術似乎已經展現出成為未來能源的一個重要解決方案,但這是否能真正實現廣泛應用,還有待未來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