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形象是指一個人對自身外貌和吸引力的想法、感受及認知。這個概念在多個學科中都得到了探討,包括神經科學、心理學、醫學和文化研究等。雖然各個學科對身體形象的定義並不一致,但總體而言,身體形象包括了人們如何看待自己、記憶、經驗、假設及比較外貌的方式,以及他們對自己身高、體型和體重的態度。所有這些都受到社會和文化理想的影響。
身體形象可以是負面的(即“身體否定”)、正面的(即“身體肯定”)或中立的。
擁有消極身體形象的人可能會感到自我意識過強或羞愧,並認為他人看起來更具吸引力。在當今這個社交媒體使用頻繁的時代,各年齡層的人都受到社會所設定的外貌和身形標準的情感和心理影響。這些標準往往是由社會創建並不斷改變的,並且部分促成了"身體羞辱"的現象,即通過諷刺或批評他人的生理外貌來羞辱個體。
除了低自尊外,這些人往往會專注於改變自己的外貌,以迎合所感知的社會標準。這樣的行為會導致身體不滿足感,並在長期內增加飲食失調、孤立及心理疾病的風險。在飲食失調的情況下,負面的身體形象也可能會導致身體形象障礙,即對於自己整個身體的錯誤認知。
負面的身體形象也會特徵化為身體畸形障礙,這是一種強迫症,特徵是過度關注自己身體某一特定方面的缺陷。
擁有低身體形象的人常常會嘗試以某種方式改變自己的身體,例如節食或進行整形手術。相反,正面的身體形象則是能清晰而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身材,讚美並欣賞自己的身體,並明白外貌並不反映一個人的品格或價值。許多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形象,包括家庭動態、心理疾病、生物遺傳易感性、肥胖或營養不良的環境原因,以及文化期待(例如媒體和政治)的影響。
事實上,無論是過輕還是過重的人都可能擁有不良的身體形象。美國心理學會在2007年的報告指出,普遍性別化的現象正在加劇女性與身體形象有關的焦慮。澳洲政府參議院的調查報告也指出,媒體中的性別化同樣影響著身體形象。然而,其他學者對於這些說法表示質疑,認為其並未基於堅實的數據。
"身體形象"這一術語最早是由奧地利神經學家保羅·希爾德在1935年出版的《人類身體的形象與外觀》一書中提出。在歷史上,任何暗示社會地位或富裕的特徵都是理想的。由於歷史上富裕與食物的聯繫,身材豐滿被視為富有或有權力的象徵。此外,文化價值觀和信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身體形象。隨著倫理與文化價值的演變,人們對於理想特徵的追求一向改變。
如今,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我們正處於一個能夠接收和解讀自身、價值以及身體的信息的平台中。
社交媒體特別重新塑造了“完美身體”的概念,並呈現出許多不切實際的理想,包括髮型、體型和膚色。
在當今社會,隨著媒體對身體形象的描繪,女性的身體形象不斷受到挑戰與評價。廣告常常利用觀眾的不安來推銷產品,以此展現經過修圖的形象、性別物化以及不切實際的美容標準。這在許多廣告中造成了對女性身體形象的负面影响,進而導致年輕女性的身體不满和負面心理影響。
女性在科技行業面臨的身體不滿和飲食失調的壓力尤為高。
此外,男性同樣遭受身體形象的負面影響。據估計,45%的青少年男孩可能會遭受身體畸形障礙,而躍越追求肌肉化的需求常常使他們感到不滿。
在這種情況下,強烈的社會壓力和文化預期促使不論男女都駐足於外貌的焦慮中,然而不同性別對身體形象的重視程度則有所不同。研究指出,女性對身體形象的關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善,但男性的態度幾乎沒有變化。
身體形象問題的根源有很多。社會對於外貌特殊的期望以及文化的標準影響著個體對自己形象的評價。這探討的不僅僅是外表,還是與自我認識以及社會關係深深交織的心理議題。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多元時代,我們該如何看待身體形象以及其對自我認知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