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許多家庭成員承擔著照顧年邁父母或健康狀況不佳親人的重擔,這使得他們所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這種壓力被稱為「照顧者負擔」,其負面影響可能不僅僅影響照顧者的健康,還可能改變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雖然許多人可能並未意識到照顧者負擔的真正程度,但它實際上可能會導致深遠的轉變。
照顧者負擔通常源於照顧人在應對照顧過程中的壓力感受,這種感受被視為負面的情緒狀態。
照顧者負擔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60年代,區分為客觀與主觀的方面。客觀負擔來自具體的照顧任務,而主觀負擔通常源於過度的要求與照顧對象所帶來的情感壓力。在這期間,許多相似的術語如照顧者角色疲憊、配偶倦怠等也被提出,以描述這一現象。
儘管術語有所不同,但這些概念都表明照顧者缺乏足夠的身心資源以滿足照顧對象的需求,這種負擔的感受也受到情感背景和可用資源的影響。
照顧者負擔的產生源於照顧者將家庭照顧情境視為負面經驗。許多照顧者缺乏專業的訓練,照顧工作對他們來說是一項重大挑戰。面對困難的照顧情況,照顧者需要投入大量的適應性調整。
研究顯示,許多因素如缺乏休息時間、照顧對象的挑戰性行為、社交活動的限制等,都是造成照顧者負擔的重要原因。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有四個方面尤為困擾照顧者:照顧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希望能夠休息、缺乏時間追求自身興趣、以及對所照顧對象命運的悲傷。
評估照顧者的負擔有助於判斷其狀況。準確測量主觀負擔的必要性在於能夠得出介入效果的結論。護理情況是一種高度特定的壓力源,需要特定的介入措施。使用一般的壓力量表並不適用,因為這無法反映具體情境中所產生的壓力。
有效的測量工具如Zarit負擔訪談、照顧者壓力指數等的發展是評估此特殊情境中焦慮和壓力的重要途徑。
研究顯示,照顧者的健康狀況普遍僅稍差於非照顧者,但照顧者報告出現的抑鬱症狀明顯更高,顯示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受到負面影響。即使面對照顧的具體情況,主觀負擔對照顧者的健康影響更顯著。
照顧者的主觀負擔被認為是其健康的堅實預測指標。
心理上的負擔可能會影響到照顧者對照顧對象的行為反應,這種反應可能會表現為愛的投入或甚至是虐待行為。一項研究指出,面對照顧者負擔,照顧者更可能表現出對待照顧對象的負面行為。
隨著負擔的增加,照顧者可能會考慮是否需要將需要照顧者送往醫療機構住院以減輕自己的壓力。特別是對於患有癡呆症的人,負擔與機構照護之間的關聯性日益明顯。
由於照顧者負擔對照顧過程的重要性,發展減輕負擔的幾種介入措施變得必要。成功的介入措施應該能夠覆蓋更多的照顧者,並且應不斷改進和提高可用性。
有效的介入應包括資訊和培訓、專業支持、有效的溝通及公共財政支持。
不論你是否身處照顧者的角色,了解照顧者負擔的深遠影響有助於推進社會對照顧議題的關注。這些看似隱形的壓力會如何塑造我們的關係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