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居住者,或稱為隱士,是指居住在洞穴或懸岩底下的人類。在歷史上,洞穴一直是人類生活和避難的一個選擇。洞穴的存在不僅展現了自然環境的多樣性,也反映了人類在不同時期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傳承。
在遠古時代,一些原始人類曾經生活在洞穴中。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做。洞穴在人類歷史上只是一個少數群體的住所。事實上,許多洞穴因為黑暗、潮濕和寒冷而不適合居住。此外,其他動物如熊和獅子等也使得洞穴變得不安全。在法國里維埃拉的伏朗內洞穴,早在約一百萬年前,人類就曾在此活動,但並沒有證據顯示他們長期居住於此。
穩定的溫度讓洞穴在夏季保持涼爽,而在冬季則提供暖和乾燥的庇護。
約在七十五萬年前,中國北京的周口店洞穴系統就被人類居住,包括北京人(直立人的一種)和現代人類。南非的皮納克爾點和迪普克夫岩石庇護所則在一四萬年前也有人類居住。考古學家發現,鄰近的邊界洞穴曾經有草墊的遺留物。約十萬年前,尼安德塔人在歐洲及亞洲西部的洞穴中生存,而克羅馬農人在三萬五千年前至八千年前之間也曾在洞穴中生活。
在戰爭或其他動盪時期,小團體常常選擇在洞穴中生活,以隱蔽或尋求庇護。古典時期的文學著作中,有許多提到不同地區的洞穴居住部落,例如特羅格拉狄泰。或許是因逃避羅馬人暴力的影響,死海古卷被留下於以色列的庫姆蘭地區的十一個洞穴中,這些文獻靜靜待了約兩千年,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及五十年代才被發現。從1000年到1300年,著名的普韋布洛人民在美國西南部的懸崖下建立的村莊中居住。
在1970年代,巴拉望的塔薩黛族人在洞穴中居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相關的地區,希伯頓山南部的村莊附近也有巴勒斯坦人居住在洞穴裡。中國有約三千萬人目前在被稱為「窯洞」的洞穴住宅中生活,它們在冬天保暖,在夏天保持涼爽,對一些人來說,比城市中的鋼筋水泥住宅更具吸引力。
在澳洲沙漠的採礦小鎮如庫珀佩迪和閃電嶺,許多家庭已在地下的美玉礦中開鑿出住房,以避開高溫。
在希臘,一些基督教隱士和聖人以「洞穴居民」為名而著稱,如約瑟夫隱士。在英國,金弗邊緣的岩石房屋直到20世紀中期還有人居住。西班牙格拉納達的薩克羅蒙特洞穴中,現有約三千名吉塔諾居民,他們的住處從一間房間到近兩百間的複合型洞穴都有。自2021年至2023年,貝亞特麗斯·弗拉米尼在格拉納達的一洞裡獨自生活了500天,該實驗目的在於研究社交隔離的影響。
根據愛麗絲·摩爾斯·厄爾的書籍《殖民地生活中的家庭》,歐洲早期定居者曾在新英格蘭、紐約和賓夕法尼亞的洞穴居住,他們稱之為「煙霧屋」。賓夕法尼亞的洞穴曾經是新來者的家園,歷時至少半個世紀。2003年,一家人將一座15,000平方英尺的沙岩洞穴進行改建並入住。
洞穴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僅是人類過去的記憶,也是當代社會中一些族群的生活方式。這該讓我們不禁思考:在這些自給自足的文化中,什麼樣的價值和信念得到延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