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製造業中,學習工廠概念以其模擬真實生產環境的優勢,逐漸成為教育、培訓及研究的重要平台。學習工廠的建立不僅能提升學習者的技能,也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這種綜合實踐和理論的環境,對工業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學習工廠由兩個單詞組成,其含義反映在學習(competencies)和工廠(realistic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的結合之中。根據國際生產工程學院(CIRP)的定義,學習工廠是基於現實生產過程的環境,結合了多個工作站及技術和組織要素,進行真實產品的生產。
學習工廠通過模擬的真實價值鏈,提供了學習者在現場進行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可以通過實踐增強技能。此外,學習工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讓學習者能夠在操作中獲取知識。
學習工廠這一術語最早出現在199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賓州州立大學開始建立學習工廠以解決工業界的實際問題。隨著學習工廠的模式在全球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學術機構與企業開始建立自己的學習工廠,促進應用技術的發展。
自2006年以來,學習工廠的概念在歐洲快速擴展,並形成了國際學習工廠聯合會,標誌著全球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合作。
例如,德國達姆施塔特科技大學的過程學習工廠(Process Learning Factory CiP)專注於精益生產和工業4.0技術。這裡設計了模擬小型企業的生產流程,學習者在實際操作中運用各種薄弱環節解決技術挑戰。
學習者可以從無效率、生產不平衡的情景中,逐步轉型至精益生產和數位化精益狀態,實踐從理論到現實的教學理念。
在產業方面,如Daimler公司的MPS學習平台,通過模擬真實的生產環境來培訓員工,這裡的課程設計將理論與實際操作巧妙結合,無論是內部流程還是員工素質的提升均有所助益。
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學習者能在真實環境中快速取得重要的實務經驗。
學習工廠的設計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宏觀層面、 mesos 層面和微觀層面。宏觀層面設計學習目標和社會技術基礎設施,mesos 層面則關注學習模塊的設計,而微觀層面則強調學習場景的靈活運用。
這種結構化的教學策略,可以有效地支持學習者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並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儘管學習工廠具有顯著的優勢,但其設置和運營仍面臨挑戰,包括資金投入、空間需求及技術維護等。學習工廠通常無法全面反映所有生產環境的需求,因此在特定的工業領域中,仍需針對不同的需求進行調整和優化。
隨著學習工廠在全球的興起,我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在保留實踐性與安全性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