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也被稱作是殘餘輻射,是充滿可觀測宇宙中每一角落的微波輻射。當我們使用常規的光學望遠鏡觀察星星和星系之間的空隙時,幾乎看不見任何光線。然而,當使用敏感的無線電望遠鏡時,一種幾乎均勻且與任何星體或星系無關的微弱背景光輝便浮現在眼前,這種輝光在微波區域最為強烈。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標誌著我們對宇宙起源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支持了大爆炸理論的核心觀點。
1965年,美國無線電天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Wilson)意外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也總結了上世紀40年代以來的一系列科學探究。根據大爆炸的宇宙模型,在最早的時期,宇宙裡充滿了濃密的、炎熱的次原子粒子等離子霧。隨著宇宙的擴張,這種等離子體冷卻至原子結合為中性氫的程度。
一旦形成這些原子,宇宙將不再透過湯姆森散射來散射熱輻射,於是變得透明。這個過程被稱為再結合時期,隨之釋放的光子徹底進入了宇宙的每一隅。
然而,由於宇宙的持續擴張,這些光子經歷了宇宙紅移,變得能量減弱。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和其相對均勻性,成為了支持大爆炸模型的關鍵證據。
最初對CMB的發現帶來了激烈的爭論,許多科學家提出了其他可能的解釋,如來自太陽系內的能量、來自星系的輻射和來自宇宙中多個射電源的輻射。科學家們需要證明這種微波輻射的強度與頻率的關係符合熱源或黑體的性質。這一要求在1968年得以實現。
此外,光輻射的各個方向是否均勻一致也是重點研究之一,最終於1970年證明了這種輻射的確具有宇宙起源。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呈現出大約2.725 K的黑體光譜,其均勻性與星星或星系的幾乎點狀結構造成鮮明對比。據測量,CMB的各個方向呈現出約1/25,000的均勻性,根均方根變化為100微開爾文。雖然CMB的微小差異難以捉摸,但許多細節可被高精度度量,這對於宇宙學理論至關重要。
CMB的觀測數據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早期宇宙物理特性的關鍵資訊。
隨著進一步的實驗,科學家們利用許多地面及太空基地實驗,如COBE、WMAP及Planck,對這些溫度不均勻性進行了測量。這些測量揭示了CMB中具有特徵的結構,這些結構與物質和光子在再結合前的各種互動有關,從而導致了特定的塊狀模式,且隨著角度變化。這些不均勻性分佈的頻譜部分代表著功率譜,顯示出一系列的峰值和谷點。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不僅成為了支持大爆炸理論的關鍵證據,使我們對於宇宙的起源與演變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更讓我們理解了宇宙如何從一個白熱化的狀態演變為當今的形態。透過不斷深入的研究,我們能否在未來的觀測中揭示出更多宇宙的秘密,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位置與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