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的污染問題正日益加劇,直接影響了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以及依賴此河流進行食物和消遣活動的人群。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化學廢物及農業徑流所導致的硝酸鹽(NO−3)超標。該水域覆蓋了美國48個州中的約40%,而在這片區域內,10個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州中有7個均位於此地。
在環境中,氮會經歷氮循環,這使得氮轉化為不同的形式,包括氮氣(N2
)、硝酸鹽(NO3−
)以及氨(NH3
)。這一過程涉及固定化、脫氨、硝化和反硝化等不同步驟。氮對環境的影響並不僅僅取決於其在氮循環過程中的形式,而是各種形式的氮的整體濃度。
當某些形式的氮過量時,環境負面影響便會隨之而來。美國環保署規定,飲用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最大濃度為10毫克/升。一旦硝酸鹽過量,就可能造成所謂的「死區」。這類區域內氧氣濃度低,會導致水中生物的窒息死亡。在密西西比河口,這樣的死區便表現得尤為明顯。
根據NOAA的預測,2016年海灣的死區將達到約5898平方英里,硝酸鹽流量達到14.6萬公噸。
自20世紀初以來,硝酸鹽濃度顯著上升,漲幅達2到5倍。而其中,超過52%的氮濃度來自於大豆和玉米的生產。
為了有效監測硝酸鹽濃度的變化和影響,需要準確的濃度量測。使用「基於時間、流量及季節的加權回歸」(WRTDS)方法來估算濃度,這一方法的公式如下:
ln(c) = β0 + β1*t + β2*ln(Q) + β3*sin(2πt) + β4*cos(2πt) + ε
其中,c
為硝酸鹽濃度,β0
、β1
、β2
、β3
及β4
則為擬合係數,t
為時間,Q
為日均流量,ε
為來自其他源的意外變異性。
這一校準曲線每日生成並與前一天的曲線進行比較,但因水流量的日變化,這一過程會受到影響。
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土地使用模式顯著減少了土壤中可用氮的量,並大部分存在於硝酸鹽的形式。這些硝酸鹽透過農業措施如使用排水系統滲透進入地下水,最終流入地表水。某些地區的硝酸鹽濃度已接近飲用水的法定上限,EPA也已宣告該河中的魚類不適合食用。
研究從1980年到2010年的數據顯示,密西西比河在老河流出口通道上游進行的觀測,硝酸鹽濃度保持穩定,但良過2000至2010年期間卻上升了12%。
這些氮的來源仍然不明,而有些區域的硝酸鹽濃度上升而其他區域卻下降的原因尚未解開。然而,研究顯示,秋冬季的濃度普遍高於春夏季。這一整體上升的趨勢,使得科學家們認為密西西比河口的死區正在擴大。
一種可能降低硝酸鹽濃度的辦法是重建相關的生態環境。草類與作物緩衝區、森林緩衝區都被證明能有效減少過量硝酸鹽的積累。植物取走的氮可以減少水中硝酸鹽的濃度,但迅速消失的濕地卻是其自然屏障。
為了減少至少40%的硝酸鹽濃度,需要重建22,000平方公里的濕地,這個任務的實現極為艱難,因為未來的需求是過去10年濕地復育總量的65倍。
改變農業實踐也可以成為解決硝酸鹽問題的途徑。比如,采用條帶耕作與冬季覆土作物的方式可以有效減少硝酸鹽的滲漏。
面對越來越惡化的水質問題,人類該如何重新平衡我們的農業實踐與環境保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