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這種被譽為植物界惡魔的細菌,以其對植物的侵襲性以及能夠引起超過140種植物的冠癌病而聞名。作為一種杆狀的革蘭氏陰性土壤細菌,它的傳播方式精緻而高效,對農業造成了重大的經濟影響。
拼接進植物基因組的 T-DNA 使其能夠引起植物細胞的過度增殖,形成典型的腫瘤或癌變。
A. tumefaciens 的致病機制涉及其特殊的肿瘤诱导质粒(Ti 质粒或 pTi),這種質粒包含所有必要的基因以將 T-DNA 傳遞至植物細胞內。當植物受到創傷或自然開口時,細菌便能進入並與植物細胞進行結合。
許多菌株不含 Ti 質粒,因此它們不具備致病能力。
針對 A. tumefaciens 所引起的疾病,前期的預防措施至關重要。消毒修剪工具、檢查苗圃株及拒絕病株都是有效的方法。降水、額外人為損傷及土壤害蟲等都為這一細菌創造了便利的生存和增殖環境。
最佳的控制方法是避免於病株附近種植易感植物,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A. tumefaciens 的感染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尤其是在越冬期間,這種細菌能夠在無主植物的環境下存活。植物受到的傷害程度直接影響著細菌感染的可能性。
在低溫嚴寒的冬季,因為植物受傷而導致的冠癌發病率通常會增加。
A. tumefaciens 在生物技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在轉基因作物的研究方面。這一過程涉及利用細菌的 T-DNA 來插入外源基因,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透明蛙類光素基因的研究展示了 A. tumefaciens 在植物基因組合及環境研究的潛力。
面對 A. tumefaciens 的巨大影響,不僅對農作物的生產造成威脅,同時在生物技術的應用中也展現了其獨特的價值。究竟我們如何能合理利用這一植物界的「惡魔」,而不讓它成為我們的敵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