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年,《地獄辭典》的出版標誌著一部令人矚目的著作誕生。在這部由雅克·科林·德·普蘭西(Jacques Collin de Plancy)撰寫的書籍中,詳細記載了各式各樣的惡魔,並以層級結構展現其神秘而複雜的世界。此書不僅是一部民俗學和神秘學的參考書,還反映了19世紀初期對巫術和超自然現象的熱門關注。
1822年的一篇評論指出:“19世紀的逸聞或者故事、最近的趣事、不為人知的詞語以及各種奇特的冒險,形成了當時習俗及思維的歷史與過去世紀的對比。”
《地獄辭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它的首次出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本書經歷了多次的再版和修改,最著名的版本無疑是1863年的版次,該版包含69幅由路易斯·勒布倫(Louis Le Breton)所繪的插圖,生動描繪了各種惡魔的形象。這些插圖中的許多後來也被納入了S.L.麥克格雷戈·馬瑟斯(S. L. MacGregor Mathers)所編輯的《所羅門之小鑰匙》中,進一步傳承了這些神秘形象。
德·普蘭西本身對迷信的信念也是隨著時間而變。起初,他受到伏爾泰(Voltaire)的影響而持懷疑態度,甚至在書中安慰當時的人們,聲明地獄的懲罰並非絕對。書中提到:“否認死後的痛苦和獎賞,就是否認上帝的存在;既然上帝存在,那必然如此。”這句話意圖引導世人對信仰的思考,而他的這種理性主義在1830年後卻逐漸被信仰取代。作為一位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德·普蘭西的改變令他的支持者感到困惑。
德·普蘭西認為,許多以往的目錄作品不過是“更或少有序的想像”。他在1863年的最後一版中強調惡魔的存在,並嘗試用天主教的神學對書中的觀點進行說明。
在他的作品中,德·普蘭西展現了他在理性、信仰與無證的信念之間的搖擺。例如,他承認手相術(chiromancy)的有效性,卻拒絕卡片占卜(cartomancy),他曾寫道:“手相術,尤其是面相,至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們從與區分及特徵有關的跡象中得出預測;所謂的自然之產。相對而言,卡片這種人造物品,既不曉得未來,也無法得知當前或過去。”
這一切在德·普蘭西的著作中形成了堪與分析的矛盾,他的求知欲與對超自然的敬畏交融在一起。對於19世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對惡魔與超自然的揭露,也是對當時社會思潮的一次強烈反思。
書的封面在1826年的版本中寫道:“地獄辭典,或是一部關於與地獄相關的生物、角色、書籍、行為及其原因的普遍圖書。”
這部作品在不同的版本中內容些許差異,但其對於靈異學和惡魔學的探討始終讓人好奇。能夠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這本書受到了廣泛的爭議與討論,無論是信仰主義者與懷疑論者之間的辯論,還是對於超自然現象的探索,無不激起無數讀者的興趣與好奇。
如今,閱讀《地獄辭典》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對人類自古以來對超自然現象理解與探索的再思考。這部書籍究竟如何改變了人們對於惡魔的認識,並在現代文化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