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情感和我們的環境行為之間存在深厚的聯繫,這種情感被稱為生態同理心(eco-empathy)。生態同理心不僅包括對動物的同理感,更涵蓋了對植物、整體生態系統及地球的關懷。本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培養生態同理心來影響環境行為,並引導我們重新思考與自然界的關係。
生態同理心是指對自然界的同情與理解,並承認動植物的需求和生存的重要性。
生態同理心這一概念由多位研究者提出,其中,Tam Kim-Pong發展了一套測量個體與自然的連結程度(DEN)的工具。他的研究顯示,DEN與環保行為之間有著堅實的聯繫。不僅如此,無論在兒童還是成人中,眾多策略都可以用來培養這種同理心,包括環境教育、生態教育、藝術、文學、電影,甚至是未來場景的構思及土著方法。
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生態同理心是“承認動植物的需求及其生存的重要性,並顯示出對它們福祉的關心”。這種同理心不僅是情感上的連結,還包括對自然環境的認知理解。
生態同理心雖然與生物戀(biophilia)、生態悲傷(ecological grief)和家鄉傷痛(solastalgia)等概念相關,但卻有所不同。生物戀是指人類對自然的本能熱愛,生態悲傷則是當了解到環境惡化或氣候變化時所產生的悲傷。另一方面,生態同理心更強調對自然界情感的感知,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情感。
生態悲傷和家鄉傷痛涉及的僅僅是對自然現象的負面情感,而生態同理心則則包含了對自然的情感共鳴,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感受。
學術界已經設計出多種工具來衡量生態同理心,包括沒有一個特定標準的情感相關量表。這些工具的使用範圍從教育到心理學,都是為了促進人們與自然的關聯。
多項研究顯示,高度的生態同理心與良好的環保態度及行為存有正相關。例如,研究發現,具有較高DEN的人在公共環保活動及家庭行為如回收等方面更為積極。然而,僅有情感同理心未必足夠,認知上的同理心也是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
情感同理心能促進態度,認知同理心則能促進行為,兩者的結合對倡導環保行為至關緊要。
生態同理心是可傳授的,許多教育計劃和干預措施被提出來以促進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人的生態同理心。這些計劃包括環境教育、生態教育、藝術及文學等。David Sobel指出,4至7歲的孩子特別容易與自然中的其他動物建立情感連結。通過在自然中玩耍的方式,我們能更好地讓孩子感受到與自然的聯繫。
對動物的同理心是生態同理心的核心部分。將同理心培養于孩童和青少年之中,不僅能強化他們與自然的聯繫,還能促進他們對他人的同理感。研究顯示,虐待動物的行為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中的反社會行為。因此,提高對動物的同理心不僅能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還可能在更大範圍內減少人類的暴力行為。
生態同理心的培養依賴於多方面的教育和經驗,而這一過程反過來又影響我們的環境行為。無論是透過藝術、故事或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我們都能影響後代對自然的關懷。那麼,你願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這份與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