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切特病(Behçet's disease, BD)是一種影響多個身體部位的炎症性疾病,其症狀包括口腔和其他部位的疼痛潰瘍、眼部炎症和關節炎。此疾病的源頭至今仍不明確,但在古代已有早期的描述,甚至可以追溯至希波克拉底時期。
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5世紀的著作中對類似的症狀進行了記錄,他的觀察可能與貝切特病的特徵不謀而合。
貝切特病的症狀可能持續數天到一週不等,並且通常會間歇性地出現。症狀中最常見的包括口腔潰瘍,這些潰瘍顯示出親自之間的發炎反應。根據一些研究,該病的患病率在中東和亞洲較高,特別是在土耳其,約每千人中有2人會受到影響。
貝切特病由土耳其皮膚科醫生Hulusi Behçet於1937年首次正式描述。這位醫生當時記錄了病人身上出現的三種主要症狀,最終促使這種病狀獲得了名為“Behçet病”的正式名稱。這一命名於1947年的國際皮膚病學會議上被正式採納。
有趣的是,一些歷史學者認為希波克拉底的病歷記錄,實際上可能是在描述類似貝切特病的情況。這顯示出古代醫學對疾病觀察的敏銳度,以及古醫學如何影響到現代對疾病的認識。
貝切特病被認為是一種與免疫系統過度活躍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徵為血管的炎症。
根據最新的臨床研究,貝切特病的常見症狀可分為多個類別:
目前,貝切特病沒有特定的病理檢測技術,診斷主要依賴於臨床表現及隨後的檢查。神經學檢查、皮膚反應測試和眼部檢查都能協助診斷。治療目的是減輕症狀、控制炎症及抑制免疫系統的活性。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案包括使用皮質類固醇藥物及其他免疫抑制劑。
診斷通常基於至少三次的口腔潰瘍症狀與至少兩個其他症狀的出現,包括生殖器潰瘍、眼部炎症或皮膚病變。
貝切特病的歷史與現代醫學的緊密聯繫反映了古代醫學知識對當代研究的影響,這不禁引發人們思考,是否在現代醫學的未來,古老的醫學智慧仍將扮演重要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