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核燃料(Corium)是核反應堆核心在核事故中形成的一種物質,通常被稱為燃料含量物質(Fuel-Containing Material, FCM)或類似熔岩的燃料含量物質(Lava-like Fuel-Containing Material, LFCM)。它的組成類似熔岩,混合了核燃料、裂變產物,以及來自控制棒的材料和反應堆結構材料,當這些材料與空氣、水、蒸氣等反應時,還會生成其它化學反應產物。此外,如果反應堆容器破損,熔融的混凝土也會成為這些材料的組成部分。
熔融核燃料是一個涉及複雜物理和化學過程的結果,其形成過程涉及到反應堆運行時的多種條件和反應。
熔融核燃料的形成過程開始於核反應堆內部的高溫。儘管放射性衰變熱是主要的熱源之一,但核鏈反應引起的熱量也可能是導致熔融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放射性衰變產生的熱量會迅速減少,這主要是因為短半衰期的同位素在初期提供了大部分的熱量。
熔融核燃料的溫度高度依賴於其內部熱生成動力學,影響其熱量損失的多種因素,包括材料類型、熔融的混合物的比例以及環境熱損失的情況。
熔融核燃料的溫度可以高達2400 °C,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超過2800 °C,這對反應堆的結構和安全性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熔融核燃料的具體成分會根據反應堆的設計類型而有所不同。比如在沸水反應堆(BWR)中,控制棒的材料與水發生反應,會生成硼酸和甲烷等化合物。對於壓水反應堆(PWR),反應的產物則有所不同,這直接影響到熔融核燃料的化學組成。
在熔融過程中,溫度的上升導致燃料棒的變形,若壓力過低,將引發控制棒包覆的破裂。
在缺乏有效冷卻的情況下,反應堆內的材料會過熱並變形。在溫度達到結構材料的熔化點後,反應堆的結構容易發生故障,熔融核燃料隨之累積至反應堆容器底部。若此時適當冷卻,熔融的核燃料可能固化,將損害限制在反應堆內部。
當熔融核燃料與混凝土接觸時,會發生熱分解反應,進一步氧化熔融核燃料中的金屬,並產生氫氣和一氧化碳等氣體。這一過程是吸熱反應,與熔融核燃料的熱動力學相互影響,可能導致蒸汽爆炸等危險事件。
熔融核燃料和混凝土的互動至今仍然在研究中,各種潛在的情境與結果都需要謹慎考量。
在三哩島核事故中,反應堆的慢性部分熔融,形成了聚集在反應堆容器底部的熔融核燃料。儘管熔融核燃料存在,但容器未發生破裂,研究人員從熔融物中獲得了樣本,這些樣本顯示出異常的物理特性。
切爾諾貝爾事故是已知熔融核燃料量最大的事件。事故發生後,熔融物質滴落至反應堆底部,並在那裡形成了名為「大象的腳」的著名物質。這些熔融物質的組成複雜,包含核燃料、控制棒材料和混凝土等多種物質。
熔融核燃料的形成與安全風險問題密切相關,在未來,核能技術是否能夠克服這些挑戰,以保證人類的安全,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