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漁業管理和漁業生物學中,耳石微化學分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術,旨在劃分魚類族群,並了解它們的移動和出生地。透過比較耳石中元素和同位素的濃度與魚類所棲息的水域中這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濃度,我們能夠追溯魚類的生活歷史與生態環境。
耳石是魚類耳部的三個耳石之一,其中最大的耳石是貝石,這一部分經常被分析以確定各種微量元素和穩定同位素的濃度。
對於魚類的管理,瞭解其生命史特徵是至關重要的。遷徙模式和產卵地是許多物種管理中的關鍵因素。如果某條魚類在兩個分開管理的區域之間遷徙,而未能了解這種遷徙的情況,則這種魚類會被視為兩個獨立的族群進行管理,這可能導致過度捕撈的問題。在以前,成本高昂且效率低的標記與捕獲研究需要用來發現這樣的遷徙模式,而現在耳石微化學為評估魚類的遷徙模式提供了更簡單的方法。
耳石微化學已被用來識別和劃分加拿大水域的傳統大西洋鱈魚族群,它也被用來確定回游白魚的遷徙模式。
了解出生地同樣重要,因為必須識別和保護魚類的產卵及其關鍵幼魚階段棲息地。在過去,必須根據在產卵場收集的魚類來假定出生地,但最近的研究顯示,這種假設常常不夠準確。耳石微化學提供了一種準確的方法來評估魚類的出生地,而不用直接在產卵場收集樣本。
耳石在魚類孵化後不久便開始形成。其主要成分是以方解石結構組成的結晶性碳酸鈣,並以蛋白質基質為支撐。這種碳酸鈣透過內淋巴細胞膜進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分層沉積。這些層級永久存储,並且其成分不會隨時間改變。除了碳酸鈣外,在耳石中還能檢測到其他化學物質的微量。因此,這些化學物質的濃度能夠反映出魚類所存在的水域中的化學環境。
在骨魚類中,通常會針對三對耳石的最大者,即貝石進行微化學分析。耳石的核心對應的是魚類生命早期的幼魚期,因此耳石的微化學組成能夠推測魚的出生地。
近期耳石微化學分析的進展之一是水化學分析與耳石微化學分析的結合。為了標準化化學濃度,所有元素濃度都需要依賴於鈣(Ca)來進行比對。淡水和海水的區別是最簡單的,而海水中溶解化學物質的濃度則通常高於淡水。不過,透過分析鋇(Ba)和鍶(Sr)的濃度可以輕易地區分兩者。
雖然明確的區分淡水與海水相對簡單,但在更細緻的尺度上,需要通過分析Sr87/Sr86的同位素來獲得更大的空間分辨率。
在進行耳石的分析時,耳石可以通過兩種基本方式進行檢測。可以對整個耳石進行取樣,或通過定向測試隔離耳石的一部分。這不僅需要謹慎清洗和準備耳石,還需要選擇合適的分析技術,比如激光剝蝕電感耦合質譜(LA-ICPMS)等。
當水域的化學特徵得到識別後,便可以開始分析耳石。當需要獲取魚類的遷移時間或出生地資料時,通常會選擇定向取樣的方法。這一方法又稱為基於束流的分析,能夠聚焦到耳石的一小部分進行數據收集。在進行樣本分析時,通常會將耳石的截面放置在聚酯樹脂中,以便進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激光會被用來挖去耳石的微小層,進行化學成分的檢測。
耳石的穩定同位素值也可以用來分析過去的氣候變化,甚至可研究至172萬年的古魚類環境。
隨着耳石微化學的發展,研究者們有望更深入地了解魚類的生態習性及其與環境的關係。然而,這些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仍充滿了挑戰,值得我們持續探索與思考的是,這些技術在未來的漁業管理中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