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是一項商業實踐,企業透過外部供應商來執行本應內部處理的商業流程。這種模式的興起不僅影響了商業運作本身,也對許多工作的提供和機會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將部分業務流程外包給外部公司,這讓許多員工和求職者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路徑。
1979年諾貝爾獎得主Oliver E. Williamson曾指出,治理結構是「決定交易整合性」的框架。
外包這個術語自1981年以來逐漸被廣泛接受,那時美國的製造業工作崗位開始向海外轉移。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許多公司將業務重心轉向成本較低的國家,以實現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
外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降低成本,特別是在營運及非核心業務方面。許多企業認識到,將某些功能外包給專業的服務提供者可以減少內部資源的壓力,並提高整體效率。這種做法也許能讓公司專注於其核心競爭力,從而提高生產力和盈利性。
「做好你擅長的事情,並將其他的外包出去。」——這句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為了支持外包的商業標語。
現今的外包模式涵蓋了多樣的業務流程,從傳統的製造業到資訊科技和客戶服務,甚至包括知識工作者的外包。而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職位已經不再受限於地理位置。
然而,外包所帶來的並不僅僅是成本結構的變化。這一過程也引發了許多關於工作安全和職業穩定性的質疑。根據一項研究,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美國由於外包導致的工作損失達到687,000個。在此期間,許多行業經歷了不小的震盪,特別是計算及電子行業。
「更多的工作被外包了,影響了美國的就業市場。」
事實上,隨著企業慢慢認識到外包的潛在風險,不少公司開始進行內部化操作,這被稱為「重新內部化」。根據2017年的一份報告,IBM計劃在未來四年內增加25,000名美國本土工作人員,這表明企業對外包的態度已經開始改變。
隨著全球商業環境的不斷變化,外包或許會在未來的職場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但無論是外包還是內部化,個人在職業生涯中的適應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因素。在你面對不斷變化的職場環境時,你又會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