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氣體放電技術正逐漸變得重要與普及,尤其是在工業應用中。帕申定律作為氣體放電的一個核心理論,為我們了解和利用氣體放電提供了關鍵的依據。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將深入探索帕申定律及其在大氣壓等離子體生成中的重要性。
大氣壓等離子體,即在與周圍大氣壓相等的壓力下形成的等離子體,無需真空設備便可進行治療和加工。當施加於氣體介質的直流電壓超過氣體的擊穿電壓時,放電便得以啟動。這裡的擊穿電壓與pd產品(p為氣體壓力,d為電極間距)的關係,就是我們所說的帕申定律。
根據帕申定律,在一定範圍內,氣體的擊穿電壓預測有一個最小值,約為pd = 1-10 Torr cm。
這意味著,隨著氣體壓力的增加,為了實現實用的擊穿電壓,電極間距需要變得更小。在大氣壓下,帕申最小條件可以在不到一毫米的間隔下達成,而此時只需幾百伏的直流電壓即可實現氣體的擊穿。
大氣壓等離子體的技術意義在於,與低壓等離子體或高壓等離子體相比,無需反應容器來維持壓力。根據不同的產生原理,這些等離子體可直接應用於生產線,從而消除了用於產生部分真空的高成本腔體。
保持大氣壓等離子體需要高電壓來實現氣體擊穿,並且會增加電子和氣體分子之間的碰撞,導致弧光和氣體加熱。
儘管可以避免低壓等離子體的缺陷,但在大氣壓下維持等離子體仍需高電壓以實現氣體擊穿。等離子體激發的各種形式包括:直流(DC)、低頻激發、射頻(RF)激發和微波激發。
在工業上具有顯著意義的大氣壓等離子體通常通過直流激發(電弧)、交流激發(冠狀放電、介質阻障放電、壓電直接放電和等離子體噴流)及2.45 GHz的微波微等離子體生成。
通過高電壓放電(5-15 kV, 10-100 kHz),產生一個脈衝電弧,通常用於激發過程氣體,將其轉換為等離子狀態。這種等離子體通過噴流頭傳遞到待處理材料的表面,噴流頭的形狀決定了束流的幾何形狀。
微波系統使用可輸出高達200瓦的射頻功率放大器來產生電弧並生成等離子體。大多數解決方案運作於2.45 GHz,這項新技術提供了高效能的點火和操作,使得大氣壓等離子體在構造上僅為電極的頂部,這使得噴流裝置的設計成為可能。
製造商利用等離子噴流進行激活和清潔塑料及金屬表面,以準備進行粘合和塗漆。今日,透過將多個噴流排列成一排,已能對幾米寬的薄材料進行處理。根據噴流的功率,等離子束的長度可達40 mm,處理寬度可達15 mm。
這種系統的一個主要優勢在於,可以在線整合於現有的生產系統中。
這種技術的激活效果明顯優於基於潛在的前處理方法(如冠狀放電),並且可以無溶劑地在許多金屬表面上施加防腐蝕層和粘附促進劑層,提供更加環保的解決方案。
隨著其在工業應用中的不斷增廣,帕申定律將如何影響未來的氣體放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