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特雲(Oort cloud),有時被稱為Öpik–Oort雲,是一個理論上的巨大冰狀小行星雲,包圍著太陽,距離可達2000到200000天文單位(AU)。這一概念由荷蘭天文學家簡·奧爾特於1950年提出,以他的名字命名。奧爾特認為,這些天體可以不斷補充並維持進入內太陽系的長期彗星數量。
奧爾特雲被認為包含兩個區域:一個圍繞著太陽的扁平內奧爾特雲(Hills cloud)和一個球形的外奧爾特雲。這兩個區域都位於日球層外的太空中。
奧爾特雲被視為大多數長週期和哈雷型彗星的來源,這些彗星在進入內太陽系後最終會因接近太陽而被消耗。
這些理論顯示,當我們考慮到奧爾特雲的存在時,對彗星的來源及其軌道管理的理解也隨之改變。過去,長期彗星的起源仍然難以解釋,大多數人認為這些彗星是來自於星際空間。
內奧爾特雲的範圍約為2000到20000 AU,而外奧爾特雲的半徑則可達到20000到200000 AU。內奧爾特雲的密度較大,預計擁有數十到數百倍的彗星核。
如果彗星的成分分析代表了整個奧爾特雲,那麼其大多數物體由冰類如水、甲烷和氰化合物組成。
這些發現不僅挑戰了我們對彗星形成的傳統觀念,還揭示了它們在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動態過程。研究認為,奧爾特雲的物質最初是在太陽系的原行星盤附近形成,然後因為行星的引力作用而散布至遠端。
在20世紀初期,天文學家已經意識到彗星的兩大主要類別:短週期彗星和長週期彗星。短週期彗星通常在行星圍繞的扁平盤內形成,而長週期彗星的起源卻更加模糊。奧爾特提出的奧爾特雲理論成功地解釋了長週期彗星的來源。
奧爾特雲可能是用於持續補充長期彗星的彗星核的地方,這一理論重塑了我們對彗星如何運行及存在的理解。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云層中的彗星經常因為周圍恆星的引力影響而變得不穩定,這導致了一部分彗星進入了內太陽系,進而與太陽及行星發生相互作用。
儘管目前的技術無法直接觀測奧爾特雲,但未來的探測任務將可能進一步揭示這一神秘雲層的性質與結構,也許最終能解答奧爾特雲的具體來源及其對彗星動態的影響。
未來的太空任務或許能夠揭開奧爾特雲的更多奧秘,是否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彗星的起源與其對地球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