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化器,作為一種藥物傳遞設備,已經歷經百年歷程,至今仍然在現代醫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霧化器,在美國英語中被稱為nebulizer,英國英語則為nebuliser,是一種用於將藥物以霧的形式輸送至肺部的設備。這種設備常見於哮喘、囊性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其他呼吸疾病的治療中。霧化器通常使用氧氣、壓縮空氣或超聲波來將液體藥物轉化為小顆粒,患者透過口部吸入。
各種哮喘指南均建議使用定量噴霧吸入器(MDI),而非霧化器。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霧化器的效果並不一定優於定量噴霧吸入器(MDI)配合擴張器的療法。雖然霧化器在急性哮喘發作時仍顯示出其優勢,但在COPD的治療中,兩者所提供的效果並無顯著差異。這意味著即使霧化器在某些情況下被廣泛使用,其療效可能並不足夠支持這種普遍的做法。
霧化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58年,法國的Sales-Girons研發出首個“電動”噴霧吸入器,這一裝置使用壓力來霧化藥液。此外,1864年德國出現的Siegle蒸汽噴霧吸入器,利用文丘里原理實現了藥物的霧化,這是霧化治療的開端。儘管早期的產品療效不佳,但它們卻奠定了霧化器技術發展的基礎。
歷史上,第一個氣動霧化器於1930年代問世,標誌著霧化技術的一次重大進步。
現代霧化器有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氣動式霧化器,它通過將液體藥物轉化為霧狀以供吸入。自1965年以來,隨著超聲波霧化器的出現,這一設備的便攜性和操控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此外,振動網格技術在2005年進一步改變了霧化器市場,使得療程時間縮短,藥物吸入效率提高。
隨著科技進步,現代霧化器不再僅限於醫療用途。超聲波霧化器現在也用於加濕器,以向乾燥空氣中噴出水霧。此外,許多電子煙型產品也採用了霧化技術,使得其使用更加多樣化。然而,隨著市場的發展,對於最常見的電子煙型產品來說,過去的超聲波霧化器技術未被廣泛應用於新型電子煙。
經過數十年的演變,霧化器技術持續發展,展現出依然堅實的立足之地,無論是在醫療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開始重新思考霧化器在健康領域的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