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出口產業之一,每年生產大約12到13億升的葡萄酒,其中約80%被出口到海外市場。這個產業不僅為經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也為就業、出口及旅遊業增光添彩。根據報導,澳大利亞國內市場規模達到35億美元,國人每年消耗約5億升葡萄酒。在這個以葡萄酒聞名的國度,每一瓶酒的背後都藏著不可思議的故事。
「澳大利亞的葡萄酒不僅僅是飲品,更是歷史的承載者、文化的象徵。」
葡萄栽培在澳大利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88年,當時第一艘運載罪犯的“第一艘艙”抵達新南威爾士,由總督菲利普帶來的葡萄藤剪枝來自好望角。起初,這些葡萄是為了家庭用途而種植。雖然最早的釀酒嘗試並不成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殖民者卻逐漸成功地培育出各種葡萄,並在1820年代的澳大利亞開始販售葡萄酒。
1822年,格雷戈里·布拉克斯蘭成為第一位出口澳大利亞葡萄酒的人,更因其成功獲得國外獎項而聞名。隨著來自歐洲的自由移民的到來,澳大利亞的釀酒技術與生產品質也大幅提升。例如,來自普魯士的移民在1850年代協助設立了南澳大利亞的巴羅莎谷,打造出當地優質的釀酒區域。
「在1873年的維也納展覽中,法國的評審在盲品時讚賞了維多利亞州的葡萄酒,但得知產地後卻表示抗議,因為如此優質的葡萄酒應該是法國出品。」
澳大利亞一共擁有約130種不同的葡萄品種,其中常見的包括西拉(Shiraz)、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霞多麗(Chardonnay)等。這些品種大多是在18世紀和19世紀從歐洲及南非引進的。隨著時間推移,澳大利亞的釀酒師也逐漸開發出了一些本地的葡萄品種,如Cienna和Tarrango,進一步豐富了其葡萄酒的多樣性。
另外,近年來不少釀酒師開始重新研究一些所謂的「替代性品種」,例如:小維多(Petit Verdot)、格里根醇(Pinot Grigio)、桑吉維塞(Sangiovese)等,這些品種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
「澳大利亞的釀酒師將這裡的葡萄酒推向了全球的舞台,他們所運用的技術和理念是推動酒業變革的重要因子。」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澳大利亞的釀酒業經歷了重大的技術變革。如今,許多釀酒師利用不斷創新的技術來提升葡萄的品質和酒的風味。比如說,園藝管理(canopy management)技術的改進使得葡萄的生長環境更加適宜,最終釀出的酒品品質更高。此外,隨著全球化的影響,澳大利亞的釀酒師也被視為酒業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多數人選擇在北半球的冬季進行季節性工作,積累更多的釀酒經驗。
在澳大利亞,葡萄酒的產量分佈比較均勻,大約60個指定的葡萄酒產區遍布在總面積近16萬公頃的土地上,其中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涼爽地區,包括南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昆士蘭等州。每個州的酒莊生產的酒款多樣,各具風格,這些風格受氣候、地形及土壤類型的影響,反映了每個地區的特色。
「在小規模產區中,通常能釀製出更高價值的優質葡萄酒,而廣闊的漠南水域則是年產量最大的地區。」
然而,這個行業並非一路平坦,面臨著市場變化和環境挑戰。2019到2020年的旱季大火讓很多釀酒區的產量大幅下滑,尤其是阿德萊德山區,佔據了約30%的產業損失。隨著中國市場的關係變化,針對澳大利亞葡萄酒的貿易關稅一度高達200%以上,這使得很多釀酒商陷入困境。但比起挑戰,行業內部的創新與合作讓市場充滿活力,也為未來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在世界舞台上獲得了舉足輕重的位置,其背後的每一個故事都隱藏著歷史的變遷與釀酒者的堅持與創新。這樣的葡萄酒文化,不僅代表著生產者的心血,還摻雜著大自然的恩惠。在未來,如何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保持這份珍貴的傳承與創新,將成為每一位釀酒者需要思考的課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