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在大多數脊椎動物中是由肝臟產生的一種淡黃綠色液體,對于脂質的消化至關重要。人類的膽汁主要由水組成,約有97-98%的水分,其餘成分包含膽鹽、膽紅素、脂肪及無機鹽等。膽汁在消化過程中的角色,尤其是在小腸中,是幫助脂肪的乳化和吸收,使得食物中的脂質能被有效地利用。
膽汁的主要功能包括乳化脂肪和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這讓我們的身體獲得了更好的養分攝取。
由肝臟分泌的膽汁,除水分外,還包含了約0.7%的膽鹽、0.2%的膽紅素、0.51%的脂肪及200 mEq/L的無機鹽。膽鹽是脂質中不可或缺的成分,這些膽鹽的兩面性質讓它們能夠圍繞脂質形成微胞,這樣的結構不僅提高了脂肪的表面積,也為消化酶提供了更多的作用空間,從而促進脂質的分解吸收。
疾病及飲食不當引起的膽汁不足,甚至會導致脂肪消化不良,影響整體健康。
在缺乏膽汁的情況下,脂肪便可能會出現,這是一種名為「脂肪性腹瀉」的狀態,主要因為未被消化的脂肪會以白色或灰色的大便排出。此外,膽固醇的累積也可能導致膽石的形成,而這常常需要手術移除膽囊來治療。
膽石或膽道阻塞可能導致黃疸等問題,這顯示了膽汁在維持身體健康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歷史上,醫學理論中認為身體的健康與四種「液體」的平衡有關,其中兩種與膽汁有關。此外,嬰兒白蛋白和一些印刷品中的皂液也早有膽汁的成分,它們在去污方面有著長久的應用歷史。
有些文化中使用膽汁作為食材,例如在菲律賓的料理「Pinapaitan」中,膽汁會被用作調味料。在傳統醫學中,熊膽也作為藥材被使用,然而這一做法面臨著爭議,很多動保團體對此表示譴責。
膽汁承載著多重的生理功能,從消化脂肪到作為毒素排出路徑,其中無論是成分還是功能都是維持我們健康所必要的。你是否想過,平常的飲食習慣會如何影響膽汁的生成與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