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科學中,對於資料的群聚與分類,一直是熱門的研究課題。隨著數據量的增加,利用統計模型進行數據分析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其中,模型基礎的聚類分析以其結構化的方法受到廣泛青睞。本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模型選擇來找到最佳的聚類數量,以及該技術對數據分析的重要性。
模型基礎的聚類分析提供了一種統計原則的方法來選擇最佳的群體數量。
模型基礎的聚類分析是一種基於統計模型的聚類方法,通常使用混合模型。它的核心思想是將觀測數據的概率密度函數表達為有限混合的形式,透過數據的結構來判斷資料點如何聚集在一起。這一過程中,每一個混合成份都可被視為一個群體,並能輕易識別不屬於任何群體的異常值。
選擇聚類數量在資料分析中至關重要。模型基礎的聚類優勢在於它能根據不同的群體數量來建立不同的混合模型。這樣一來,研究者可以利用標準的統計模型選擇標準,例如貝葉斯信息準則(BIC),來評估和選擇最合適的群體數量。
每一種不同的群體數量選擇都對應著一個不同的混合模型。
當面對高維數據時,使用全共變數矩陣的方式會需要估計大量的參數,這樣可能會導致精確度及可解釋性下降。因此,許多研究者選擇使用更為簡約的模型,而這會直接影響到聚類的結果。
在一項針對145名受試者的研究中,研究者測量了他們的血糖、胰島素及ssp基準值。儘管這些受試者已被臨床分類為正常、化學糖尿病或顯性糖尿病,然而這些信息僅用於評估聚類方法的效果。最終,研究顯示使用BIC圖推薦3組聚類,並與臨床評估結果相符,證明了模型基礎聚類方法的有效性。
在聚類中,異常值是指不屬於任何聚類的數據點。模型基礎的聚類方法提供了多種方式來處理異常值,包含將其納入一個額外的混合成分,以及調整模型以適應長尾分布,但要謹慎使用因為這些方法並非總是穩健。
當某些聚類強烈偏離高斯分佈的假設時,傳統的高斯混合模型可能無法適用,此時可考慮群聚合併或使用複雜的混合成份來表達非高斯聚類的特性。
模型基礎聚類還能處理多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包括類別數據、混合數據、計數數據,甚至是序列數據。每一種數據類型都可以使用相應的模型進行聚類,顯示了這些方法的靈活性和應用範圍。
隨著數據科學的持續發展,模型基礎的聚類方法仍然是一個充滿潛力的領域。透過不斷完善數據處理演算法,未來這些技術將能更有效地應對複雜的數據挑戰。
在探索數據背後的潛在結構與模式時,如何有效應用模型基礎的聚類方法來識別群體或異常,進而提升決策品質,是否成為未來數據分析的關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