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固體是由離散分子組成的固體,其分子之間的結合力主要是范德華力、偶極-偶極相互作用、四極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氫鍵、卤素鍵、倫敦色散力以及某些分子固體中的庫倫相互作用。相較於金屬(鍵結力量約為400-500 kJ/mol)、離子固體(約為700-900 kJ/mol)以及網狀固體(共價鍵,150-900 kJ/mol),分子固體的內部相互作用通常要弱得多。
這些相互作用的強度差異(即共價 vs. 范德華)及電子特性(即去局部化電子)造成了分子固體獨特的機械、電子和熱性能。
分子固體通常是較差的電導體,儘管像TTF-TCNQ等少數分子固體可以作為半導體使用,導電率為5 x 10² Ω⁻¹ cm⁻¹,仍然遠遠低於銅的導電率(6 x 10⁵ Ω⁻¹ cm⁻¹)。此外,分子固體的斷裂韌性通常較低,比如蔗糖的斷裂韌性約為0.08 MPa m^(1/2),而金屬(如鐵)的斷裂韌性可達到50 MPa m^(1/2)。
分子固體的熔點和沸點通常也較低,這使得許多相應的物質在室溫下可能以液態(如冰)或氣態(如氧氣)存在。白磷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的熔點約為44.1 °C,而黑磷的熔點則高達200 °C。
分子固體的結構可能由單原子、雙原子及多原子分子組成。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該物質的晶體結構。所有原子和分子皆可參與范德華力和倫敦色散力的作用。
以氬為例,作為一種具有全八隅的惰性氣體,氬無法形成金屬鍵、共價鍵或離子鍵。它的物理特性使其能夠參與范德華力和倫敦色散力。在冷卻至-189.3 °C以下時,氬的原子能夠形成面心立方晶格的長規律排列。
在丙酮中,偶極-偶極相互作用是推動其晶體結構形成的主要力量。這是由於氧原子的電負性導致其周圍的碳和氫原子產生部分正負電荷,從而使丙酮分子傾向於以低能量的方式排列。
這些相互作用的排列最小化了固體狀態的能量,進而決定了晶體的結構。
氫鍵是一種特定的偶極,其氫原子因鄰近的電負性原子或官能團而帶有部分正電荷。這些氫鍵通常相對於其他相互作用來說,具有較強的結合性。這就導致了許多分子固體,如水和氨基酸等,能夠形成穩定的晶體結構。
卤素鍵則是以電負性卤素與鄰近分子中相對較不電負的原子形成的一種相互作用。分子固體在這些交互作用中表現出更多種樣態。
一些分子固體中也能表現出庫倫相互作用,例如TTF-TCNQ這一研究較多的例子。其導電率相對於許多其他分子固體要高,這是因為其結構中存在的大部分負電荷與其他功能基團間的強相互作用。
一種元素的某些形式可能是分子固體,但該元素的其他形式卻未必是。以磷為例,磷的固態可以結晶為不同的同素異形體,如「白磷」、「紅磷」及「黑磷」。白磷以四面體P4分子組成,其結構在受到熱或壓力時會轉變成紅磷或黑磷,後者的結構更具冠狀感。
這些不同的結構使得各種形式的磷擁有不同的物理及化學性質,進而在各種應用上表現出獨特的優勢。
這些多樣的固體結構及特性不僅吸引著科學家的研究興趣,也引發了我們對於物質本質的思考:白磷和黑磷在結構上的差異又是如何影響其在化學和物理性質上的根本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