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柱式採礦(Room and Pillar Mining)是一種古老而經典的採礦技術,其獨特設計讓人們能夠在相對平坦的礦床上進行開采。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在於,將礦石分為“房間”(rooms)和“柱子”(pillars),在開采過程中留一些“柱子”以支持礦井的上部結構。這樣的系統初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其背後卻涉及到無數的精細計算和規劃,特別是在柱子的大小、形狀和位置等方面。
房柱式採礦不僅減少了地面塌陷的風險,還能夠在機械化的條件下進行,顯著提高了開采效率。
採礦的第一步是確定礦權,接著必須進行地質分析,以了解礦山的壽命、產量需求及開發和維護成本。在計劃礦井佈局時,相關因素如通風、電力供應及礦石運輸都必須納入考量。由於房柱式採礦所開采的礦床通常不是均質的,因此須特別謹慎地規劃礦井佈局。
房柱式採礦的佈局通常遵循網格模式,除非地質特徵要求進行調整。柱子的大小是根據上部和下部材料的承重能力來計算的。如果柱子過小,可能會導致柱子的倒塌,這在煤礦中稱為“擠壓”(squeeze)。一旦一根柱子倒塌,周圍的柱子承受的壓力會增加,導致連鎖反應的產生,形成極大的風險。
採礦過程主要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對礦床的“底部開挖”,確保有足夠的空間來處理隨後的作業。接下來進行打孔和爆破,隨之而來的則是將礦石運出。隨著技術進步,現代化的房柱式採礦越來越多地採用連續開採的方法,將岩石磨碎並瞬時運送至地面,以提高作業效率。
回收採礦(Retreat Mining)是房柱式採礦的最終階段。當礦床的資源耗竭後,最初留下的柱子會被拿掉,並讓其背後的岩層自行崩塌。這一過程需要非常精確地進行,以防對工作人員造成危險。
根據美國礦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MSHA)的數據,柱子回收採礦歷史上造成的美國煤礦死亡率高達25%。
許多房柱式採礦的礦山被放棄多年,此時可能會出現地面沉陷的風險。但是,由於這些放棄的礦山往往沒有進行適當的維護,所以風險會進一步增加。
房柱式採礦是最古老的採礦方法之一。最早的房柱式礦山隨機開發,柱子的大小往往是以經驗為基準。這種技術在歐洲的使用可追溯到13世紀,而美國則自18世紀晚期開始廣泛採用。雖然房柱式採礦仍然在美國得到應用,但在歐洲部分地區已經歇業。
房柱式採礦的優勢在於其對於礦床深度的依賴性不高,尤其是在處於深層的探勘時,該方法可以更具成本效益。然而,由於開采回收率低至40%,與現代化的長壁採礦或表面採礦相比,房柱式採礦的競爭力相對較弱。此外,放棄的礦山徒然沉陷可能會對基礎設施構成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