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歷史上,轉向系統的演變是技術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電動輔助轉向系統的誕生,標誌著汽車操控性和駕駛舒適性的顯著提升。這一系統不僅簡化了駕駛者的轉向操作,還改變了整個汽車行業的設計和生產方式。
電動輔助轉向系統使用電動馬達提供轉向輔助,根據駕駛情況自動調整輔助力度。
追溯到1903年,第一個電動輔助轉向系統是在一輛哥倫比亞5噸卡車上安裝的。這一創新讓駕駛者在駕駛低速及停車時,能夠輕鬆轉動方向盤。它的發明者借助一台獨立的電動馬達,為駕駛者的轉向提供了重大的輔助,減少了傳統機械轉向系統所需的體力。
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許多發明家和工程師為電動輔助轉向系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羅伯特·E·特維福德(Robert E. Twyford)便是其中之一。他在1900年申請的專利中,加入了一項機械輔助轉向機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技術經歷了多次改良,最終在20世紀50年代得以商業化。
電動輔助轉向系統的引入,不僅提升了駕駛的易用性,還讓駕駛者在高速行駛時獲得更好的控制感。
1951年,克萊斯勒公司首次將電動輔助轉向系統商業化,並在其克萊斯勒帝國(Chrysler Imperial)上推出,這標誌著電動輔助轉向技術的成熟。其中,佛特柴爾德(Francis W. Davis)在軍事技術的推動下,對該系統的研究起到了關鍵作用。隨著他加入到賓迪克斯(Bendix)等零部件製造商的合作,這一系統才能更快速地進入市場。
相比於傳統的液壓轉向系統,電動輔助轉向系統的優勢在於其對環境的適應性及經濟效益。這種系統不再需要龐大的液壓裝置,因此不僅減輕了車輛重量,還能降低燃油消耗。在1990年代,隨著電動助力轉向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許多汽車製造商如豐田、本田等開始在其新車型中廣泛採用這一技術。
電動輔助轉向系統能夠根據駕駛者的需求自動調整輔助力度,讓駕駛變得更加靈活。
2000年,電動變速比轉向系統(VGS)在本田S2000上首次亮相,這標誌著轉向技術又一次的重要飛躍。透過快速調整轉向比,駕駛者在不同速度下均能獲得最佳操控體驗。隨後,豐田於2002年推出可變轉向比系統,進一步提升了駕駛的靈活性和控制感。
2023年,雷克薩斯(Lexus)推出了RZ 450e,該車型搭載了一種全新的「轉向線控系統」,該系統取消了方向盤與車輪間的機械連接,顯示了汽車轉向技術的前所未有的進步。這種系統的推出將會為未來的汽車設計帶來深遠的影響。
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意味著駕駛者將獲得更安全、更方便的駕駛體驗。
從早期的純機械系統到現今的電子輔助轉向系統,電動輔助轉向技術的演變是一個不斷探索與革新的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不禁要思考,未來的轉向系統將會呈現怎樣的面貌,以滿足越來越高的駕駛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