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環境與健康問題關注的增加,洗潔劑的成分和效用成為了一個熱議話題。從日常使用的洗衣粉到清潔劑,這些產品的安全性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引起了製造商和消費者的思考。傳統的肥皂傾向於使用動物或植物來源的脂肪製作,然而,許多當今流行的清潔劑則是合成的,並且常常包含可能對人與生態系統有害的化學物質。這篇文章將探討洗潔劑的歷史、成分及其可能的環境與健康影響。
二戰期間,石油衍生的合成洗潔劑在美國迅速流行,原因在於當時動植物來源的脂肪供應不足,且其在硬水中清潔效果較肥皂優越。隨著1950年代的到來,合成洗潔劑在美國的普及程度超過了傳統肥皂。
然而,早期合成洗潔劑中多使用的分支碳鏈化合物,相較於直鏈碳鏈更長期存在於環境中,這導致了水處理廠中泡沫的積聚和水道中的泡沫堆積。
這種情況引發了公眾的憤怒,進而促使美國與歐洲於1965年聯合禁止使用某些分支鏈表面活性劑。自此以後,重心轉向開發能夠快速生物降解的合成洗潔劑,如今常見的包括月桂基硫酸鈉(Sodium Lauryl Sulfate)等。儘管這些化學物質依然以石油為來源,但它們的生物降解速度顯著加快,對水道的污染有了明顯改善。
另一個問題則是洗潔劑中普遍添加的磷酸鹽。磷酸鹽能增強洗滌效果,但其在污水處理過程中通常只被部分去除,最終進入水體,導致水華現象,影響水生生態系統。
科學研究顯示,自1959年以來,清潔劑中的磷酸鹽含量從7-12%驟增至1970年代時的高峰期,占所有人類活動釋放的磷酸鹽的50%。
對此,公眾要求對磷酸鹽的使用進行限制,最終促使美國於1972年制定了《清水法》。雖然聯邦政府並未對清潔劑的磷酸鹽含量進行明確限制,各州仍然相繼制定相關法規。直到1994年,美國大部分洗衣粉業者自願停止使用磷酸鹽。然而,某些品牌如寶潔直到2016年才全面停止使用磷酸鹽。
近年來,隨著對環保的重視,洗衣與洗碗清潔劑中開始加入酶,以分解污垢和油脂。酶的使用不僅減少了所需的洗潔劑用量,還降低了能源消耗,顯著提高了清潔效率。
然而,許多合成清潔劑中仍含有如甲醛和三氯生等有害化學物質。尤其是,三氯生的使用有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風險,因此在2016年美國FDA決定禁止含有三氯生的抗菌產品進入市場。
雖然許多產品標示為“綠色”或“天然”,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產品就是安全的,因此消費者應謹慎選擇。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己製作肥皂或採用不含有害添加劑的產品。資料顯示,熱水、醋、蘇打粉等均可作為有效的清潔劑,並且不會對環境帶來過度壓力。
在了解了洗潔劑的成分和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後,你會如何選擇護理自己的清潔用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