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覽會,也稱為「萬國博覽會」,是一個大型的全球性展覽,旨在展示各國的成就。這些展覽的特性各異,通常會在特定地點舉行,並持續數月。儘管「世界博覽會」這個術語在美國時常被使用,但在歐洲和亞洲則更常用法語的「Exposition universelle」。自1928年國際博覽會公約採納以來,位於巴黎的國際博覽會局(BIE)便成為國際展覽的官方認證機構,負責組織世界博覽會、專題博覽會,以及園藝博覽會。
1791年,捷克的布拉格舉辦了第一場世界博覽會,這場博覽會意在慶祝當時捷克土壤的製造業成就。
第一場國際展覽於1851年在倫敦的水晶宮舉行,此次展覽被譽為以工業為主題的首次展示。來自各國的參展者互相較勁,展示各自的技術創新和製品,對後來的國際貿易及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時間的流逝,世界博覽會的性質也經歷了變化,主要分為三個時期:工業化時期、文化交流時期與國家品牌時期。
在工業化的時期,世界博覽會以貿易和技術進步為重點,聚焦於最新科技和創新。1851年的倫敦博覽會、1876年的費城博覽會、1900年的巴黎博覽會等各大盛會成為此時期的亮點。在這段時間內,像電話這樣的重大发明首次呈現於世。
「這一時期為世界博覽會奠定了基礎的特色,讓各國有機會展示其工業成就。」
隨著1939至1940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的舉行,展會的性質開始轉變。這場博覽會更注重社會進步和文化主題,例如「建設明日之世界」、「透過理解促進和平」等主題,旨在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1967年的蒙特利爾博覽會名為Expo 67,成為此時期的代表之一。
自1988年布里斯班的世博會起,各國開始利用博覽會作為提升國家形象的平台,通過各具特色的展館來吸引國際目光。例如西班牙在1992年利用世博會來展示其作為現代、民主國家的新形象。這些展館通常投資甚巨,並且這段時間也標誌著國家品牌的興起。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各國在展館建設上投入的金額平均達到了1200萬歐元。」
目前的國際展覽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世界博覽會和專題博覽會。世界博覽會是最大的類別,吸引了眾多國際參與者,通常持續六週到六個月。專題博覽會相對較小,持續時間為三週到三個月。
許多博覽會的建築都是臨時性的,會在展覽結束後被拆除,但也有若干標誌性的建築得以保留。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就是最著名的例子,當初是為1889年的博覽會而建,至今仍是巴黎的重要地標。
「這些博覽會對城市和國家的發展影響深遠,不僅展示了技術創新,也促進了文化交流。」
在不同時期的世界博覽會中,對於科技、文化以及國家形象的探索與發現,讓我們得以從中窺見人類歷史的演進以及思想的交融。這些盛會繼續在時光的長河中留存,並激發著陌生國度之間的對話。在未來的博覽會中,各國又會帶來哪些創新與啟示,讓人期待不已呢?